二是與集團業務板塊形成協同效應,支付作為金融業務交易流轉的底層支撐,在集團金融生態圈中具有重要作用,以支付工具為入口既可以連接C端用戶,又可以連接B端商戶,還可以搭建開放平台聚合各類資源,功能多樣,堪稱“神器”。
三是抵禦外部競爭,如今支付、消費金融等含金量較高、有利於數字化轉型的金融牌照已成為互聯網巨頭的“標配”。“配齊”這些金融牌照,不僅有利於完善金融業務板塊,還能夠在數字經濟深化發展的潮流背景下,促進巨頭的數字化轉型。
博弈差異化賽道
在薄利時代,蘇筱芮指出,“支付牌照是存量資源,‘斷直連’、備付金集中交存後,第三方支付行業的馬太效應不斷凸顯,互聯網巨頭通過牌照收購強勢入場,行業競爭必將加劇。未來支付行業或將成為‘多極化’的存在,機構比拼的不再是單一的支付業務,而是背後集團的綜合實力。”
胥莉表示,在數字人民幣試點、減稅降費、監管趨嚴的大背景下,未來支付行業只有更好地利用技術創新,融合場景,以支付為基礎設施,才能不斷深化場景服務。從穿透式監管的要求來看,互聯網場景+支付的合規發展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記者了解到,《非銀行支付機構條例(徵求意見稿)》明確,將非銀行支付機構分為儲值賬戶運營和支付交易處理,對涉及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等金融風險的儲值賬戶運營單獨列出。對僅僅涉及支付操作風險、信息安全風險、反洗錢風險等的支付交易處理單列。胥莉指出,《非銀行支付機構條例(徵求意見稿)》其實歸根到底就是如何判定一筆交易的性質,通過穿透式監管,在一定程度上杜絕監管套利。
唐彬指出,當前,第三方支付行業正處於轉型和突破的重要階段,疫情使傳統企業更加認識到數字化改造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催生了大量數字化改造需求,產業鏈上下游對於支持複雜生態的交易和資金處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就給支付行業帶來新的挑戰,同時也是新的機會。如何更好地提升支付企業自身數字化水平,如何幫助企業客戶更高效、便捷地完成交易,如何以支付為入口,將產業、數字科技、金融支付更深度融合,來驅動企業業務模式升級從而促成交易,這些都是支付機構正在探索和發力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