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促進製造業與服務業高效融合
http://www.CRNTT.com   2022-01-06 08:56:20


 
  融合短板不容忽視

  當前我國生產性服務業不斷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但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短板仍然不容忽視。

  一是服務業國際競爭力不強,兩業融合基礎尚待加強。兩業融合的一個重要前提是,發達的服務業能夠引領未來產業組織變革方向。然而與貨物貿易相比,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相對不足。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1月至10月,我國服務貿易逆差金額為4857億人民幣,同期貨物貿易順差為29549億人民幣。服務貿易逆差主要來源於旅行、知識產權使用費、保險和養老金服務業,說明我國服務業對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支撐作用依然有限。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國製造業部門高端服務活動(研發、管理)比重較低,導致出口中來自製造業部門的服務活動價值貢獻較少。另一方面是我國製造業服務化(尤其是國內服務化)總體上還較為低端,研發、商務、市場營銷等高智能服務占比較低。

  二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兩業融合程度明顯偏低。雖然兩業融合有巨大的體量規模,但根據世界投入產出數據庫(WIOD)投入產出表計算的部分國家兩業融合度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兩業融合度指數為0.11,低於美國0.14、英國0.18、挪威0.26和芬蘭0.18的水平。2014年,中國兩業融合度指數為0.08,融合程度依然偏低。較低的產業融合度,導致我國製造業企業利潤構成中服務增加值所占的比例相對較低。德勤公司《基於全球服務業和零件管理調研》顯示,80家全球領先製造業公司服務收入占總銷售收入的平均值為26%,服務淨利潤貢獻率平均值則達到46%。據德勤與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聯合發布《2014中國裝備製造業服務創新調查》報告顯示,我國198家裝備製造企業中,78%的企業服務收入占總營業收入比重不足10%,只有6%的企業服務收入占總營業收入比重超過20%。

  三是兩業融合發展生態體系尚未成型。兩業融合的全新生產組織形式,給傳統生產組織關係帶來了衝擊。比如,在企業內部,由於新產品和新技術的研發設計,需要諸多不同領域專家相互配合,企業研發活動內置化成本顯然高於服務外包。但是,由於知識型服務往往需要與企業的生產組織過程密切銜接,並不斷修正調整,如此又可能導致服務外包成本大幅上升,帶來成本不經濟。對於企業來說,如何適應不斷融合的產業發展新模式,需要不斷探索和試錯。另外,這種全新的組織方式也給現有市場監管體系帶來挑戰,比如,在現有國民經濟統計框架下,監管部門尚不能準確掌握兩業融合的真實體量。

  夯實兩業融合之基

  一要不斷壯大生產性服務業實力。高質量發展的服務業是兩業融合的重要基礎,尤其是作為直接參與製造業生產和流通過程的生產性服務業。國際經驗表明,部分西方發達國家正是憑借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產性服務業,牢牢占據全球價值鏈分工頂端。因此,促進兩業融合的重點是扎實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重點做好研發設計、信息技術、金融、物流、檢驗檢測認證和品牌管理等生產性服務業,引導企業以產業升級需求為導向,打破“大而全”“小而全”格局,分離和外包非核心業務,不斷提升服務供給質量,形成對製造業強大的“虹吸效應”。這不僅可以規避經濟過度服務化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促進兩業融合的重要基礎。

  二要以更包容態度支持新業態發展。兩業融合是個新事物,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的應用快速發展,這些新模式新業態使傳統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不斷重構。為應對其帶給現有監管體系的挑戰,監管部門要及時補上監管短板,強化消費者保護。通過出台兩業融合負面清單,建立包容審慎監管規則,劃定剛性底線、制定柔性邊界、釐清監管責任,同時通過加強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引導新業態健康可持續發展。

  三要盡快建立兩業融合統計制度。統計數據的缺失,影響政策的準確制定。在現有統計體系下,僅憑製造業增加值數據已不能準確反映兩業融合的真實體量。主要原因在於,不斷消失的產業邊界使部分增加值可能在製造業和服務業領域被重複統計。而新業態新模式也可能造成其真實增加值的錯統、漏統。因此要加大對兩業融合經濟現象的統計監測,充分應用統計數據及新技術、新理念,全面認識兩業融合現狀,構建與經濟發展相匹配的監測評價體系和統計方法,為正確認識兩業融合的發展趨勢、主要短板和推進策略提供科學支撐。

  四要抓住數字化轉型這一關鍵變量。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數據生產要素的價值被徹底激活,在製造業領域,數字技術催生出智能製造、柔性生產和產品全生產周期管理等多種全新的組織方式,這大大提升了全社會資源配置效率。因此,在推動兩業融合的過程中,要抓住數字化這一“牛鼻子”,把數字化轉型作為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的主要抓手,利用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鏈和供應鏈進行智能化改造,從而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五要培育有利於兩業融合的創新生態。通過教育體制改革,健全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有機結合的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優化雙創環境,打破科技成果轉化的隱形壁壘。用好金融工具,擴大直接融資,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創新企業成長壯大。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課題組 執筆:夏傑長、肖宇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