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2月24日,《斯里蘭卡華僑華人口述史》等兩本新書發布會在斯舉行(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1月10日電/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近日,由華僑大學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研究院、文學院聯合主辦的“華僑華人文學與中外文明交流:理論創新與文本闡釋”學術研討會在福建泉州舉辦。
研究重心從“文”移到“人”
華僑華人文學是本次會議的關鍵詞,在學科建制上,它通常被稱為海外華文文學。
華僑大學文學院、海外華人文學暨台港文學研究中心教授陳慶妃表示,提出“華僑華人文學”這樣一個略顯差異的概念,是由於華文文學在“文”即語種文學角度下,長期以來被順理成章地納入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次級學科,很容易僅從“文學性”著眼,從中國位置看問題,忽視了海外特殊的歷史、文化語境對華僑華人進行文學創作的影響,因而流失了文學之外的研究活力和獨特價值。從“華文文學”到“華僑華人文學”的概念調整,是研究重心從“文”到“人”的轉移,是從文本內容研究走向更寬廣的華僑華人世界研究的轉移。
“夫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陳慶妃表示,晚清以降,伴隨西方殖民擴張,華僑華人文學在中國大移民時代下誕生。
曾經流行於閩粵地區的“過番歌”,以民間歌謠的形式記錄了當時南方勞工“下南洋”“過番”的苦難經歷;晚清外交官黃遵憲、左秉隆以及被譽為“星洲寓公”的邱菽園等,組成了古典漢詩的海外離散文脈。這兩條支脈共同構成了華僑華人文學的源頭。
五四運動後,海外華文新文學出現,開啟了華僑華人文學的現代書寫時代。二戰後,隨著東南亞民族國家的獨立,華僑華人完成身份轉換,其文學書寫也從僑民文學轉型為華人文學,成為所在國的族裔文學。歐美國家的華僑華人文學則以其華人性成為移居國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