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低人一等”“職業學校不是好學校”“職校學生找的工作不體面”……有關職業教育的社會認知裡,偏見和雜音時有出現。
在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曾天山看來,受中國傳統文化“學而優則仕”等觀念的影響,加上職業教育相對普通教育而言興起較晚,社會大眾需要更新觀念、破除成見。
對此,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中規定了不少“實招”,著力提升職業教育認可度。
譬如,明確規定國家採取措施,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提出國家通過組織開展職業技能競賽等活動,為技術技能人才提供展示技能、切磋技藝的平台,持續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提出職業學校學生在升學、就業、職業發展等方面與同層次普通學校學生享有平等機會。
“各行各業所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都是不可替代的。職業教育社會地位的提升,仍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主動作為。”和震認為,社會觀念應從重視學歷轉向重視貢獻、重視能力;應建立各行各業平等的職業資格框架制度,人人都能在自己的職業軌道上走到相應的高層次等級。
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實施職業教育應當注重產教融合,實行校企合作。”其中,“產教融合”一詞取代了現行法中的“產教結合”。一字之改格外有深意。
“過去講的‘產教結合’具有滯後性,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範經常不能及時反映到學校中,企業與學校之間類似‘朋友幫忙’的關係,這種關係是很不穩定的。”曾天山說,“融合”就是要成為一體,企業與學校共同投入、共同制定人才方案、共同進行人才培養,達到共建共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