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施旭:世界動蕩 中國話語體系如何化解困境
http://www.CRNTT.com   2022-05-13 00:33:47


長江學者施旭(視頻直播截圖)
  中評社北京5月13日電(助理記者徐媛)5月11日下午,南京郵電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舉辦了以“動蕩世界下中國話語的全球傳播:潛能與發展戰略”為主題的學術講座,長江學者施旭受邀主講。施旭從文化話語視角出發,提出在動蕩世界之下,當代中國話語具有一系列重要品質,可以成為化解人類困境的基礎和資源,其包括:“自主創新”的運動法則、“整體全面”的認知視閾、“辯證聯繫”的思維模式、“平衡和諧”的交往原則和“言不盡意”的溝通策略。

  施旭認為,當代中國話語的首要一點是“自主創新”的運動法則。中國哲學的一個核心觀念,是宇宙的本質特點和根本事實是“變易”,即世界萬物都在變化發展之中,生生不息,新新相續。中華文化的這一觀念,不僅對於認識和指導當代中國話語實踐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糾正西方關於中國的認知錯位也有極好的教育意義。中國話語實踐,包括其內在的體系,總是隨著國內外語境演化而嬗變,形成了不同的話語主題和形式,但始終保持有內生主導力量。文化層面上,鴉片戰爭以後,形成了“革命鬥爭”的話語體系;改革開放以來,形成了“經濟建設”的話語體系;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形成了“文化自強”的話語體系。

  施旭指出,第二點是“整體全面”的認知視域。深刻反映當代中國世界胸懷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於2017年2月10日被首次寫入聯合國相關決議。在2021年4月22號“領導人氣候峰會”上,習近平主席講道:“氣候變化帶給人類的挑戰是現實的、嚴峻的、長遠的。但是,我堅信,只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同舟共濟、守望相助,人類必將能夠應對好全球氣候環境挑戰,把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留給子孫後代。”又例如,中國的國際進口博覽會、聯合國維和行動、中醫藥抗擊全球疫情、國際農村減貧事業等,都直接和間接地彰顯了中國人的整體全面的世界觀、人生觀。

  施旭分析,第三點則是“辯證聯繫”的思維模式。在當代中國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善於發掘和利用事物的兩面性、聯結性、鑲嵌性、轉化性、相對性、相生性、相克性等,尤其是在逆境或矛盾的情況下,常利用其來超越或戰勝困難,化危為機。在治國理政方面,中國有許多辯證統一的觀點和表述,比如:法治和德治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相互協調、共同發展。“儘管霸權政治、分裂對抗、發展赤字、環境惡化是擺在世界人民面前的難題,但是中國卻看到了世界多極化、文化多元化、傳媒去中心化、人民心向和平繁榮等有利因素和轉化希望,適時推進了“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倡議。”

  施旭認為,第四點是“平衡和諧”的交往原則。當前,西方強國為維持其世界霸主地位,極力壓制阻撓排擠中國,分化異己國家和民族,搞安全同盟小圈子,而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劇了人類社會的分裂。世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需要消減強權,創造和諧,阻止地球家園滑向深淵。那麼,“平衡和諧”的中國交往原則應該成為我國全球傳播的核心價值,以此來積極、適度、平穩地處理世界問題和化解矛盾。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