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統籌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這對於工業內部及產業間結構、生產力區域布局分工、核心關鍵技術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
中評社北京6月18日電/工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富國之源。工業現代化已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深刻把握工業現代化的戰略使命和發展邏輯,對於新發展階段推動中國經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意義重大。
深刻內涵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龍海波、華若筠文章表示,從一定意義上說,工業現代化是建立在科學技術進步基礎之上,使整個國家工業生產技術、要素投入和綜合效益達到世界前沿水平的過程,其背後蘊含著工業文明的進步和躍升。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工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所處階段和要素條件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工業現代化進程顯著提速。中國已擁有行業比較齊全、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現代工業體系,特別是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比重大幅增加,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新的競爭優勢加快形成。
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統籌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工業化向高級階段邁進,這對於工業內部及產業間結構、生產力區域布局分工、核心關鍵技術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工業現代化的內涵由單一的要素投入產出維度拓展到結構特徵、空間分布、具體形態、動力機制等多個維度。
從結構特徵看,製造業成為工業現代化的主力軍,逐步實現輕重工業、先進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比例協調,加速推動資源要素從低生產率部門向高生產率部門流動。從空間分布看,構建新發展格局對重大生產力布局提出新要求,需面向全球市場推進多元化戰略,著眼供應鏈產業鏈安全,確保工業經濟循環暢通。從具體形態看,生產模式變革成為加速工業現代化的關鍵,逐步由集中生產向網絡化異地協同生產轉變,傳統製造企業向跨界融合企業轉變。從動力機制看,技術進步成為工業現代化的重要驅動力,逐步推動由要素擴張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不斷提高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
實現路徑
文章分析,人類文明進步史也是一部工業革命變遷史。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不斷重塑產業格局,改變傳統生產模式和服務業態,促進生產要素積累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新技術廣泛應用引發的產業變革將對工業現代化進程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中國工業化總體上處於中後期,工業化進程仍在進行中,工業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存在。應當看到,中國工業所涵蓋的行業領域眾多,並不都處在同一個發展階段,既要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又要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還要推動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因此,必須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因業制宜、分類施策,不斷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主要有以下幾個實現路徑。
深度工業化。在各國產業鏈供應鏈戰略發生重大調整的形勢下,要更加關注產業鏈供應鏈整體安全。尤其是聚焦材料、工藝、關鍵零部件等領域存在的短板,大力發展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推動製造業向研發設計、中高端製造、市場營銷等價值鏈高端環節延伸。通過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有序淘汰低端落後產能,加快企業技術改造步伐,優化製造業發展空間布局,進一步增強產業鏈穩定性。
綠色工業化。在資源約束趨緊前提下,必須持續提高工業發展質量、效益和協調性。將綠色發展作為新型工業化的核心內容,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加快推動製造業綠色低碳轉型,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製造體系。通過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逐步轉變資源配置和生產組織方式,進而降低傳統產業能耗水平。與此同時,不斷挖掘新能源、生物制藥等領域新的經濟增長點,進一步提升潛在增長率。
數字工業化。在數據作為重要生產要素的背景下,要更加注重促進製造資源泛在連接、彈性供給和高效配置。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數字工業化進程,工業互聯網成為驅動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支撐。在此基礎上,製造企業內部各領域、各環節之間,製造企業與用戶之間實現更高頻的數據聯繫,由此催生以服務型製造為代表的工業新形態。通過構建一個普遍意義的工業平台底座,共同開展技術、標準、市場、規則合作,最終達到應用場景有序、數據流轉有序、產業生態有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