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謎一樣的《美國派》,仍捉住今天的脈搏
http://www.CRNTT.com   2022-07-26 18:32:54


 

  的確是有很多前人。保羅·西蒙(Paul Simon)寫過《American Tune》,想象出海的自由女神。迪恩·蒂穆奇(Dion DiMucci)的《Abraham, Martin and John》寫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和羅伯特·肯尼迪(Robert Kennedy)的遇刺。多年後迪恩說:“這些早死的家夥們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一個夢。這些人竟有勇氣認為,一個由愛締造的國度真的可以存在。”
如鯁在喉的情感,多年的觀察,前人走過的路和上一張專輯《Tapestry》(1970)的無人問津,讓唐·麥克林在《美國派》裡寄托了太多的東西。簽他的小唱片公司MediaArts對他沒什麼信心。看到這首歌的長度——整整八分半鐘,就更沒信心了。當時有熱門歌曲不能超過三分鐘的鐵律。《美國派》把它打得粉碎。它還可以更長,歌詞源源不斷地冒出來,十六分鐘都沒問題。

  下面是影片的解謎時間:弄臣、國王和王後分別指誰?長期以來,大家都以為“弄臣”是指鮑勃·迪倫(Bob Dylan),理由之一是他在《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封面中的打扮,神似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在《無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1955)裡的扮相。

  根據麥克林自己的說法,“弄臣”不是迪倫,“國王”不是“貓王”(Elvis Presley),“唱布魯斯的女孩”也非詹尼斯·喬普林(Janis Joplin)。
不過,鮑勃·迪倫也長期以為自己就是“弄臣”。2017年的時候他語帶嘲諷地說:“弄臣?當然了,弄臣還寫過《Masters of War》《A Hard Rain's Gonna Fall》《It's Alright, Ma》呢。他(指麥克林)指的是別人吧。”

  電影的另一部分拍了這首歌成形的過程。關鍵節點是鍵盤手保羅·格裡芬(Paul Griffin)的加入。這人是個厲害角色,從鮑勃·迪倫到斯蒂利·丹樂團(Steely Dan),到處給人伴奏。鋼琴是這首歌的主要驅動力,像個神出鬼沒的小丑,總是在重要的時刻推一把。隨著原聲吉他的加入,歌曲從露珠的晨曦走向乾燥的街道。鼓跳著最簡單的舞步加入樂團,平地刮起一陣風。當鋼琴再次在高音部響起,貝司也出現在街道較低的一側。電吉他和戴防毒面具的鳥一起從高空俯衝下來,頓挫和空白的出現是為了繼續爬坡。最後所有器樂合攏為一,熱熱鬧鬧地相擁走向海灘。在那裡,有唱憂傷布魯斯的女孩,有音樂消失後的餘音裊裊。神和聖人們也搭末班車去了海邊,城市空空蕩蕩。和聲這時才出現。是否惟有音樂已死時,人才能唱出自己的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