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30日電/據光明日報報道,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用歷史上最短的時長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這是中國向全世界許下的莊嚴承諾。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看來,人類生活的所有活動都可能存在碳足跡,而生產活動的碳足跡顯然占據了大多數。“從原材料采購、處理、產品制造、交付運輸、使用,一直到產品消費、廢棄物處理,全生命周期都存在碳足跡。”
工業領域長期以來是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一大戶。相關數據顯示,我國二氧化碳的排放70%以上來自工業生產或生成性排放。
工業,特別是其中的制造業,成為我國減少碳排放的主戰場、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
“制造業只有實現全流程、全場的精細化控制、精細化操作、精細化管理,才能減少碳排放。”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教授桂衛華日前在第二十四屆中國科協年會上呼籲。
“雙碳”目標引領綠色發展,正是此次年會的主題之一。桂衛華所說的精細化手段,就是智能技術。
不可盲目過早“去工業化”
工業碳排放多,產業結構調整成為各國的共識。“西方走的就是這條路,產業結構從工業化向信息化轉變。”桂衛華指出,我國目前也是這個趨勢。
制造業是工業的主力。相關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呈現下降趨勢,從2010年的31.5%下降到2020年的26.2%。而以制造業聞名全球的德國和日本,這一比重大致穩定在20%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