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新一輪豬周期,可以看出,生豬產能調控的思路日漸清晰。自2009年以來我國生豬生產共有4次大波動,恰好對應能繁母豬存欄量月度同比變動超過5%時的4次情況。受此啓發,有關部門以“短期調肥豬、中期調仔豬、長期調母豬”為路徑,把能繁母豬存欄量作為調控風向標,建立生豬生產逆周期調控機制。具體而言,劃定能繁母豬正常保有量為4100萬頭,上下浮動5%以內,亮綠燈;浮動5%至10%,亮黃燈;浮動超出10%,亮紅燈。目前來看,效果不錯,總體達到“養豬有錢賺、消費者買得起”的預期。
相對來說,生豬消費端較為穩定,主要波動在生產端。今後應對豬周期,也要聚焦生產端。要像重視糧食生產一樣重視生豬生產,防止一些地方在政策上“翻燒餅”,穩定養殖的政策環境和發展預期。要像保護永久基本農田一樣保護主產區的生豬基礎產能,使之成為生豬供應的“壓艙石”。要像緊盯種業一樣緊盯能繁母豬數量和質量,使其成為生豬生產的“總開關”。在實踐中,不能等到市場上缺豬肉了,才臨時抱養殖的“佛腳”;也不能一旦供給充裕,就人為給養豬制造困難,甚至是不合理的限養禁養。唯如此,生豬產業發展才能可持續,居民吃肉才有根本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