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文創,需要借助社會資金和力量,但中小博物館,受衆少、知名藏品少,做出的文創產品缺乏品牌、銷路,很難吸引社會資本承擔風險、投入進來。”沈明傑說。
此外,各地政策落實的情況不同,具體給予鼓勵的細則和條款還有待完善,“由於機制還沒有理順,有時會存在博物館開發出文創產品後只能展示,不能售賣的情況”。沈明傑分析,博物館屬於事業單位,盈利要上交到上級單位,之後再以各種形式撥發,但撥發的政策和方式各個地方又不一樣,所以一些小型博物館對文創產品開發面臨“二難選擇”。
上海韵文博鑒公司為國內多家博物館提供數字化文化項目開發、文創定制、文化藝術品交易等產品和服務,公司總裁陳玉林同樣談到了文創行業發展的困境,即全社會對文創商品的文化附加值欣賞程度還比較低。
陳玉林說,在日本、新加坡等地,消費者願意為商品的文化底蘊和設計付費,但國內的很多消費者還不這麼想。一些企業也不願意下功夫研發設計新產品,就去抄襲、山寨別家的產品,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不高,價格也定得很低,原創者維權比較困難,這也為中國文創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帶來困擾。
針對這些痛點,2021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等8部門再次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幹措施》,鼓勵試點單位結合自身情況,創新開發方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并明確要落實獎勵政策,按照有關規定對符合獎勵條件的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經營管理人員進行獎勵。此外,要求文化文物單位做好知識產權登記管理相關工作,合理確定知識產權價值。
與此同時,一些中小型博物館也在進行一些輕巧的嘗試。地處“銅奔馬”故鄉的武威市博物館,在開發文創產品之餘,就推出四季流動展覽、青少年社教、精品課程進校園等一系列品牌活動。當孩子們用豆子拼出彩陶上面的紋飾,用黏土捏出來文物的樣子,然後在上面加入自己創新性的設計時,博物館與日常生活,前所未有地接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