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傳統戲曲火遍青春校園
http://www.CRNTT.com   2022-10-26 10:16:41


 
  與此同時,“互聯網+戲曲”帶來的大流量傳播,吸引更多青少年積極參與。越來越多“互聯網一代”是自己在網絡上瞭解到戲曲而成為“曲友”“票友”的。“新媒體彌補了那些‘存留在博物館’的藝術,比如戲曲等傳播上的缺陷。年輕人和互聯網的‘親密’關係,使他們能更好地通過網絡渠道接受傳統藝術。”周星說。

  在手機音頻分享平台“喜馬拉雅”上,京劇、豫劇、秦腔等名家選段,都有近3000萬的播放量,這類手機音頻軟件保存了各派戲曲的珍貴錄音資料,戴上耳機就能沉浸在戲曲名家的唱段中。“我經常在抖音、快手上看京劇,還會在喜馬拉雅上聽已經過世的李宗義的《大鬧天宮》。”三年級的烏達木說。

  抖音、快手、B站等視頻平台上的戲曲“名場面”片段更是常突破百萬播放量,而且視頻平台往往會有意扶持傳統戲曲類視頻發展。今年初,B站播出了一場以戲曲為特色的元宵晚會《上元千燈會》。快手直播推出“今朝我登場”與“戲曲大師父”兩個戲曲直播IP,讓直播間的觀眾感受到戲曲魅力,單場直播看播量達152.8萬,獲得點贊188萬次。

  《2021中國藝術發展報告》總論篇中提出:“通過高雅藝術、高質量的文娛產品、健康向上的審美風尚占領網絡陣地,培養對真善美的敏感力和鑒賞力。”“我經常在B站上看戲曲相關的視頻。隨著中國國力發展,戲曲近年來重新被重視起來,相關的視頻不僅產量高,質量也高。”來自台灣的北京師範大學以雅昆曲社成員鄭庭繹說。

  數字化東風惠及傳統戲曲,愛好者自發創建的“昆曲工尺譜數字化網站”,悉心還原傳統工尺譜排版,不但為曲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更為昆曲傳播插上了翅膀。

  戲曲成為進入傳統文化的一個很好入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