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建設不是一勞永逸的,李增勇認為至少還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
一是基於人工智能算法的深度數據挖掘。他舉例說,國康中心實驗組在武漢市武昌區四美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發現,該中心智能手環、智能溫度濕度檢測儀、AI守護監測墊、AI守護智能眼等設施配備齊全,可以使用服務平台聯繫所服務老人並收集各智能終端報警信息,但目前的設施設備僅做到了收集老年人健康、生活信息,未對收集到的血氧、心率、生活作息規律等數據進行深度的人工智能學習,未挖掘出老年人的個性化健康和生活特徵,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
二是提高產品和服務定價機制普惠性。老年人對智慧養老產品和服務的支付能力偏低,本質是智慧養老產品尚未形成合理的價格序列。“在完善價格補貼機制、制定分級分項定價機制外,可以探索建立自主點單、自主搭配的App式購買服務系統,使老年人及其家人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像‘點外賣’一樣自主選擇所需購買的產品和服務,從而提升滿意度和消費意願。”李增勇說。
顯然,智慧養老歸根到底要落在優化服務上,智能技術只是輔助人工而非完全替代。比如具有心率、呼吸、睡眠監測功能的智能床墊類產品,當發生意外事件時,如何形成線下有效響應?“智慧養老技術和產品的提供,必須要有可持續的服務支持,從而使技術與服務形成協同閉環。”李增勇解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