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1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
擴大內需,要進一步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如何適應居民消費需求,用好政府和市場這“兩只手”,用足數字化、標準化這些“新能耐”,讓傳統行業趕上時代的腳步?記者走進遍布全國的福建“沙縣小吃”一探究竟。
熱氣騰騰的扁肉、醬香四溢的拌面、皮薄汁多的蒸餃……憑著一款款接地氣的美食,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人走南闖北,叫響了小吃品牌,也做大了強農富民產業。
小店換新貌,有“面子”更有“裡子”
“上學時就喜歡這一口。”江蘇蘇州市民趙彤欣剛剛大學畢業,提起沙縣小吃近年來的變化,她連連點贊:“環境改善了,菜品種類更豐富,送外賣也很快。”
小趙常去的沙縣小吃店位於蘇州市嘉元路。店主彭茂清講起了自己的故事:“我很早就離開沙縣,跟著阿爸叔公們外出闖蕩。臨街找個地方,一兩張桌子,支起煤爐,就開始燒火做菜了。煤爐嗆人的味道,我現在都忘不掉。”
彭茂清說:“好多人印象中沙縣小吃是環境簡陋的小作坊,那是老皇歷了!”走進他的店鋪,橙色的墻磚擦得如鏡子一般,一張張木質方桌乾淨整潔,開放式廚房寬敞明亮,小吃文化墻讓不少顧客進店後眼前一亮,一看再看。“顧客都誇贊我們環境好!”彭茂清很自豪。
彭茂清的經歷不是個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者都追求安心、舒適的用餐體驗。”沙縣小吃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張鑫介紹,為滿足消費者需求,近年來,沙縣區依托沙縣小吃集團,推廣連鎖化經營、標準化管理,並對加盟的小吃業主提供管理培訓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