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晚清最後一只大象的下落
http://www.CRNTT.com   2022-11-27 10:22:20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中評社北京11月27日電/據澎湃新聞報導,在古代筆記中,有很多關於動物的志怪傳奇,這裡有個一想即明的“潛規律”:越罕見的動物篇目越少,比如麋鹿;越常見的動物篇目在其次,比如貓狗,而篇目最多的往往是那些與人不遠不近且略帶神秘感的,比如狐狸……所以,常人難得一見的大象,極少有志怪的故事,在古代筆記中偶爾一現,往往都是“非虛構”的內容。

  一、大象當上“安保員”

  有關研究證明,漢唐之際,大象在中原地區就已經成了多為官方豢養的稀罕物,比如《新唐書》中記載:“開元初,閑厩馬至萬餘匹,駱駝、巨象皆養焉。”養大象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觀賞或儀仗,更重要的是安保。胡玉遠主編的《京都勝跡》上說,相傳大象能“鼻驗鐵器”,所以一旦有刺客攜帶武器經過它的身邊,它都會甩著鼻子嗅之,是故帝王臨朝時,相關的管理人員必率大象列隊立於朝門左右進行“安檢”,“鐘鳴鞭響,六象嚴肅分立兩旁,四足不動,若有攜帶武器者,必被大象鼻摔於地,然後就擒”。百官入內後,它們就以鼻子相交而立,示意朝門封閉。

  朝廷豢養大象的地方,名曰象房。筆者所讀之筆記,多以為象房在北京之設是在永樂、宣德年間,比如黃濬在《花隨人聖庵摭憶》中就說:“當由成祖平安南,以象入貢,始建此。”此記其實不確,因為元人熊夢祥所編《析津志》中就有“象房在海子橋金水河北一帶,房甚高敞,丁酉年元日進大象,一見其行似緩,實步闊而疾攛,馬乃能追之。高於市屋檐,群象之尤者”的記載。只不過,象房在明代從金水河北轉移到了宣武門西。明人蔣一葵在《長安客話》中記載:“象房在宣武門西,城牆北,每歲六月初伏,官校用旗鼓迎象,出宣武門洗濯。”此地即今天的北京長椿街一帶。筆者幼時,但凡去長椿街,長輩們總說“象來街”,其實就是沿襲了舊稱。

  洗象一事,在晚明浸成盛會,劉侗、於奕正所撰之《帝京景物略》記載:“三伏日洗象,錦衣衛官以旗鼓迎象出順承門,浴響閘。象次第入於河也,則蒼山之頽也,額耳昂回,鼻舒紏吸噓出水面,矯矯有蛟龍之勢。象奴挽索據脊,時時出沒其髻。觀者兩岸各萬眾,面首如鱗次貝編焉。”這裡的“象奴”是指大象的飼養員和訓練員,因為大象初運到京,野性未馴,不經過嚴格的訓練是不可以上朝的。《元史》有載:“帝一日獵還,勝參乘,伶人蒙采毳作獅子舞以迎駕,輿象驚,奔逸不可制,勝投身當象前,後至者斷靷縱象,乘輿乃安。”說的是元世祖忽必烈有一次打獵回城,乘坐大象拉的車輦,結果有個伶人表演獅子舞來迎駕,把大象給驚了,狂奔亂逃,誰也沒辦法,多虧有個大臣上前阻攔,後面趕來的人砍斷了連接車輦與大象的繩索,才使忽必烈平安無事。《池北偶談》中的一則筆記更是提及了康熙皇帝目睹的一次“虎象鬥”:“康熙中,駕幸南苑,觀象與虎鬥,虎竟為象所斃”——可見大象發起脾氣來,不是鬧著玩兒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