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3日電/據人民網報道,20世紀上半葉,一大批國際友人不遠萬裡而來,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并肩奮鬥,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了無私奉獻。如今,中國正意氣風發向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昂首邁進。撫今追昔,他們的親屬和後代為先輩們當初的選擇和壯舉感到驕傲和自豪,表示將繼承和弘揚國際主義精神,為新時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必須有一個牢固的精神支柱”
周幼馬
我的父親馬海德,原名喬治·海德姆,1910年出生在美國一個煉鋼工人家庭。1933年,在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後,父親懷著行醫濟世的理想,遠渡重洋來到了上海。後經宋慶齡介紹,到達陝北,從此開啓了一段與中國共產黨共同戰鬥的人生歲月。
是什麼力量讓我的父親,這樣一位對中國并不熟悉的外國人,毅然投身中國革命?是什麼力量,使他充滿信心,跟隨中國共產黨從崎嶇之路走上康莊大道?很多年前,我向父親表達了內心的疑問,他的答案很簡單:這個力量就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和信念。也正因如此,他成為第一個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外國人,堅定跟黨走的決心始終不變。
初到上海,父親所見既有“十裡洋場”的繁華,也有人民大衆的疾苦。一些場景令他終生難忘:在一家繅絲廠,他目睹了平均年齡只有十幾歲的小女孩,雙手因為終日泡在熱碱水中找蠶繭頭,已經腐蝕潰爛,有的甚至骨頭外露。這樣的經歷讓父親深刻認識到:要解救窮人,所需要的不僅是藥片,更需要醫治社會,改變人壓迫人的社會制度。
在上海,父親結識了宋慶齡、史沫特萊、艾黎等進步人士,參加了馬列主義學習小組,閱讀了《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著作。父親了解到,在中國,有一批人、一支隊伍,正在為根除社會頑疾、救百姓於水火之中而奮起反抗。父親猶如在黑暗中找到了照亮前行之路的明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