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6日電/網評:鄉村文化空間,美起來實起來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鄭海鷗
在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任葛村,有一座人氣很高、名稱雅致的圖書館——“秋白書苑”花開西莊館。圖書館由一棟廢棄的民居改造而來。建設之初,漂亮的效果圖就引起了村民尤其是孩子們的注意。許多孩子幾乎每天路過都會來瞧瞧裝修進度。他們說:“這是電視裡城市才有的圖書館,真盼它早點建好!”承載著全村人的希冀,這座新穎別致、傳統又時尚的圖書館終於開館,不僅村民絡繹不絕,還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
孩子們的一席話,道出了我國各地農村的實際——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廣大農民群眾富了口袋後更想富腦袋。在成長之時、勞作之餘,他們同樣期待置身有特色、有品位、有溫度、舒適便捷的文化空間,或捧書閱讀,或翩翩起舞,或觀影看戲,或傳承傳統文化……同時,有顔值有內涵的公共文化空間本身,就是村子的文化地標和精神家園,賡續著文脈,培育著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鄉鎮(街道)文化站4萬多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7萬多個,農家書屋58萬多家,廣大農民群眾公共文化生活“缺不缺、夠不夠”的問題總體上得到解決。但不可迴避的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好不好、精不精”的問題卻越來越凸顯——陳設呆板、服務傳統、效能不高等現象依舊比較普遍,高水平、高品質的公共文化供給相對還十分缺乏,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高品質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當此之時,公共文化空間的提檔升級成為公共文化服務品質發展的重要著力點。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的《關於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立足城鄉特點,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間,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增強實效性。”多地加大力度建設獨具特色的農村公共文化空間,農民精神風貌不斷改善,村子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持續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