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以高水平動態平衡的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統籌發展與安全中穩步實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徵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以統籌發展與安全為基本准繩,才能很好把握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間的關係。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方面是從供需兩端同步發力解決國內大循環存在的各種斷點和堵點,在供需平衡和生產力的不斷提升中實現國內循環的動態高效運轉;另一方面必須在不斷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基礎上,在制度型開放與結構性改革、外需與內需等領域尋找到新的平衡,在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中科學兼顧發展和安全。
第三,堅持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方法論,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堅持系統觀念和系統思維。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是做好經濟工作的重要方法論。這就要求我們在落實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首先要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確保增長、就業、物價不出現大的波動,確保金融不出現區域性系統風險,確保供應鏈產業鏈在極端狀況仍然能夠高效自主運轉,其次是必須把握“進”的技巧,在把握好時度效的基礎上,堅定推進結構性調整和深層次改革,在優化環境、打破壟斷、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取得進展。在堅持穩中求進方法論的同時,統籌好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係,還需要堅持系統觀念、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和以釘釘子精神抓落實等工作策略。
搞好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在實踐中有序推進各項戰略任務的實施和落地,抓住主要任務和任務的核心關鍵
文章指出,如何統籌好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黨的二十大報告、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進行了全面部署,特別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增強發展的安全性和主動權”這個主題時,對如何更好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了科學部署。必須抓住主要任務和任務的核心關鍵,在實踐中有序推進各項戰略任務的實施和落地。
堅決貫徹落實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盡快形成完整內需體系,著力擴大有收入支撐的消費需求、有合理回報的投資需求、有本金和債務約束的金融需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使居民有穩定收入能消費、沒有後顧之憂敢消費、消費環境優獲得感強願消費”“完善擴大投資機制,拓展有效投資空間,適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擴大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持續激發民間投資活力”。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規劃了“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支撐暢通國內經濟循環”等三大重點任務,部署了27個方面擴大內需的工作任務。這些任務如果從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來看,集中體現為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加快實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強區域間基礎設施聯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對符合國家發展規劃重大項目的融資支持;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
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突破供給約束堵點、卡點、脆弱點,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力和安全性,以自主可控、高質量的供給適應滿足現有需求,創造引領新的需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以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作為落腳點和核心目標。通過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加快補齊短板,特別是補齊基礎軟件、核心硬件、基礎原材料等突出短板,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鞏固優勢產業的領先地位,全面推進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加大科技、人才以及創新的一體化建設。堅持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一體設計,實現有效貫通。
著力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通過產業政策全面協調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有序銜接,通過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通過支持企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促進內外產業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通過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增強微觀主體活力和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通過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增強中國在國際大循環中的話語權;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產權保護、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