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不可撼動。工信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全部工業增加值突破40萬億元大關,占GDP比重達33.2%,製造業規模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是全球製造業的樞紐。即便是在過去幾年西方對華“脫鈎論”甚囂塵上的背景下,中美貿易和中歐貿易仍然實現了逆勢增長。根據中國海關公布的數據,2019—2022年間,中美貿易額從5400億美元增長至7600億美元,中歐貿易額則從7100億美元增長至8500億美元。“德國之聲”網站日前刊文稱,儘管“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之聲不耳,但2022年德國仍然從中國進口了1919億歐元的商品,比2021年增加近1/3,而中國也連續第七年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中國在世界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是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自然形成的,並非政治幹預的結果。可西方國家卻出於意識形態偏見,企圖通過政治手段打亂全球供應鏈布局,因此,泛“政治化”才是全球供應鏈面臨的最大風險。
美國政府去年啟動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就旨在減少對中國產品的依賴,實現美國在亞太地區供應鏈的轉移。但美國商會等30多個商業團體卻向美國政府發出聯名信,稱IPEF忽略了美國出口商的利益。中國擁有門類齊全的製造業產業鏈,成熟的產業工人和優秀的工程師,以及14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這對於任何一家跨國公司都具有難以抵擋的吸引力。如果美國政府強推供應移,那無異於迫使美國企業付出更高昂的成本,從而為華盛頓的意識形態偏見埋單。
世界銀行的報告顯示,2013年到2021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這充分證明了,中國是世界發展機遇而非“風險”。所謂“去風險化”無非是濫用國家安全概念,擾亂全球正常市場秩序的政治操弄。為了推動世界經濟盡快走出陰霾,確保全球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去政治化”才是當務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