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7日電/據中國青年報報導,新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教師?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教師如何培養出應對未來挑戰的學生?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長、廣西師範大學教授侯莉敏稱,這是新時代擺在所有教師面前的問題。
為助力廣大中青年教師找到科學有效的發展路徑,成長為名師,前不久舉行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中青年教師發展峰會,邀請多位專家學者熱議教師發展路徑。
在侯莉敏看來,教師教學成功與否,不再取決於能否讓學生重述知識,而取決於學生是否能從已知進行推理,並在全新的環境中運用知識。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為學校最重要的內容。教師要讀懂學生的狀態,及時捕捉稍縱即逝的時機,把它重新組合成新的教學資源來引導學生。
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教育部首任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在峰會上談到了當前教師成長面臨的三重困境。
首先是面臨教育管理者的困境。王旭明說,教育管理者有剛性和彈性兩大指標。剛性指標看得見、摸得著、抓得住,如大樓、教師、現代化的設備等;彈性指標則相反,如師生關係、高效課堂、教學能力和學校品質等,難以量化評估。他認為,如何評價一所學校的好壞,應該在重視剛性指標的同時,也重視彈性的指標和內容。
第二是面臨以中考、高考為中心的教育現實困境。“初中生必須中考,高中生必須高考,離開中高考的那些內容,老師在教學中講還是不講?不講當然不行,講的話,該怎樣講?”王旭明說。
第三是面臨大力發展教育信息技術後的困境。教育信息技術對學校,無論是組織形式、學校形態、管理、人員各方面都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如人工智能鑒賞古詩、寫程序、做高考試卷等,同時也在促進學校改革。
“過去傳統教學以知識灌輸、學生記憶為主,這是中國教育的‘特長’,但在當前人工智能不斷發展的情況下,這一‘特長’會越來越被弱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該如何培養?”王旭明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