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5日電/據人民網報導,7月23日下午,國際基礎科學大會“基礎科學與人工智能論壇”在國家科技傳播中心舉辦。多位院士專家匯聚一堂,共同研討基礎科學與人工智能前沿成果和未來趨勢。
菲爾茲獎得主、國際基礎科學大會主席丘成桐在視頻致辭中表示,國際基礎科學大會的創設舉辦具有重要歷史性意義,首次促成數學、理論物理、理論計算機與信息科學等三大基礎學科領域國際一流學者齊聚一堂,促進學問互鑒交流,賦能不同學科交叉創新。他指出,數學的發展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尤其是近三百多年來湧現累積了很多重要的想法和學問。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發展需要廣泛運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術,以促進基礎科學的發展。他鼓勵年輕科學家從根本上瞭解、應用人工智能,並在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主題為“大模型及通用人工智能:問題與挑戰”的圓桌對話中,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表示,具備學習特性的新事物背後必然蘊藏著深厚的數學原理。他提出五個重要問題,包括智能與模型規模之間的關係、訓練大模型過程中智能的產生階段、數據對於智能產生的影響、智能湧現的產生機制、數學工具的正確運用等,並圍繞這五個問題展開發言。他認為,探究基礎科學和人工智能的關係具有深刻意義。
德國國家工程與科學院院士張建偉從機器人研究的角度展開,指出數學模型、物理模型、生物模型和腦科學模型等具有很強的現實需要,當前機器人所取得的進展主要集中在底層建模和控制方面,但傳統物理模型難以適應交互環境變化,迫切需要將模型訓練與深度學習融合推進,這也是機器人在面臨未來動態和非結構下環境研究的重要話題。下一步,將持續探索將機器人知識學習更好應用於實踐,在具身智能、多模態AI、通用機器人等方面加強研究。基於物理、生理、模型和大數據聯合驅動AI的方法是未來實現智能機器人的必由之路。
中國計算機學會副理事長周明從通用大模型向行業大模型再到場景大模型”展開,強調實踐應用與學術研究形成良好反饋機制的重要性。他介紹了大模型發展歷程,重點從通用大模型、行業大模型和場景大模型三個層次剖析大模型落地路徑,同時結合金融大模型的具體案例,梳理層次化落地體系。
在主旨演講環節,xAI創始成員楊格分別闡述多層次感知、最大更新參數化、動力學二分法定理等重要問題,分析理論層面模型規模面臨的邊界約束與實踐層面模型最優規模間的動態關係,強調數學工具的運用為人工智能發展打開全新視角。
在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孫茂鬆主持下,專家們圍繞大模型的可能性邊界、數據集和訓練集、計算機視覺、知識圖譜等前沿問題展開深入研討,並就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如何更好地孕育激發創新研究提出各自觀點,鼓勵大家葆有興趣熱情、勇敢追尋夢想。在問答交流環節,與會嘉賓針對模型訓練、學科壁壘、科技倫理等現場聽眾問題逐一回答。
本次論壇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和清華大學求真書院主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