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9年1月,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民調就顯示,48%的台灣民眾認為“未來兩岸終將統一”,而這4年來這個數據還在不斷刷新,現今達到了六成以上。但島內的這種主流民意明顯具有消極情緒。它沒有客觀地面對兩岸的現實,對大陸的快速發展感到驚心,對兩岸通過和平發展、形成深度融合感到憂心,對“被統一”後自己的處境甚為擔心。這幾種綜合因素的互相疊加、交匯,進而根深蒂固,對“被統一”必然表現為憂心忡忡、誠惶誠恐、膽戰心驚、惶惶不可終日。這種極為複雜的心態被民進黨當局充分利用,對兩岸的統一不利。但在大陸心靈契合的和統思維的感召下,相信多數民眾將會逐漸理性接受,對兩岸日後啟動的協商談判應有一定的心理預期。
(三)寄希望中美博弈不冷不熱、非戰非和
長期以來綠營推行“倚美抗中”路線,藍營則堅持“親美友日和中”路線。面對這兩種路線的差異,島內的主流民意更多採納中美博弈不冷不熱、非戰非和的主張。其理由在於兩點:1.在看得到的未來,美國仍將是全球惟一超級大國。衹有美國才具有真正的實力“保護台灣”。2.隨著中國大陸強勢崛起,與對岸對著幹終究是下下策,很有可能會得不償失,與其冒著這麼大的風險,不如暫不選邊站。中美博弈若能不冷不熱、非戰非和,最符合台灣的利益。
四、必須破除“唯民意論”的怪圈
(一)民意如流水,極易生變
台灣社會的民意多元、複雜、多變。島內有句很形象的俗話,叫做民意如流水,極易生變。針對任何民意,千萬不要錯以為一成不變。台灣民意極易受到地域、背景、時段的影響,一旦遇到突發事件、重大事件,就會隨機發生各種變化。如早期的幾次“台海危機”,前些年的“太陽花學運”、香港“修例”風波,近年來新冠疫情傳播等。由於民粹主義的大肆炒作,台灣民間的“反中”意識不斷推高,極大違背、傷害了堅持“一中”的國家認同觀。
(二)衹有強化統一大勢,才是遏制、轉化拒統民意的有效途徑
必須牢固樹立“一個中國、大勢在我”的戰略定位,時時、處處強化統一大勢的戰略壓迫,使得台灣民眾真切感悟體察到“台獨”、分裂存在巨大的戰爭風險,必將導致大陸的全力反制,由此將引發經濟、民生的巨大危機,正常的社會生活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可能到了這個層面,絕大多數島內民眾擔心“台獨”引發戰爭,損害自身利益,進而產生切膚之痛,才有可能回歸理性思考,才會開始思考風險的來源、分裂的危害、當局的所為……。由此島內的主流民意才有可能發生變化,才有可能在逼統的巨壓下發生應有的反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