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政壇依據對朝鮮、對美國的態度或立場,可以大致分為“保守”與“進步”兩大陣營(雖然不是很精確):“保守”派重視韓美同盟關係並對朝鮮持敵視立場,“進步”派則試圖減少對美國的依賴並對朝鮮持懷柔對話的立場。韓中建交30年間,韓國經歷了六任總統(依序為金泳三-金大中-盧武鉉-李明博-朴槿惠-文在寅),保守(金泳三、李明博、朴槿惠)與進步(金大中、盧武鉉、文在寅)剛好各半。很碰巧的,進步派的三位總統都有與朝鮮領導人舉行峰會,而保守派三位皆無。這當中雖然有很多其他因素發生作用,但仍然可以窺見韓國歷屆政府的大致傾向。另外,“進步”派政府在聯合國討論朝鮮人權問題時投棄權票,也具有重大的象徵意義。韓國政府對於朝鮮的態度又與韓美關係密切相關,“進步”陣營執政時期除了積極懷柔朝鮮之外,或多或少都會推動減少甚至撤離駐韓美軍的協商,而“保守”政府則會試圖回歸韓美同盟的軌道。
韓中建交後的大部分期間,韓國政府與朝鮮的關係及對美國的態度並未對韓中關係造成太直接的影響。南北朝鮮之間以及韓美之間的關係起伏不定,韓國每逢朝鮮有核試驗或試射導彈等動作時都會呼籲中國發揮影響力,即使沒有什麼效果,也沒有影響韓中之間的經貿以及人員交流的蓬勃發展。韓中關係大致仍然維持“安美經中”的基調。
三、韓日大和解與新冷戰格局的確立
在進入21世紀約10年左右之際,世界格局出現了重大的變化。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國力相對衰退,中國迅速崛起,自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霸權轉移”已然成為國際政治學界的主要議題,中美關係也逐漸轉向明顯的對立和競爭。隨著2017年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中美關係跨越了臨界點,邁入全面戰略競爭時代。
文在寅屬於“進步”陣營,但他就任韓國總統的時刻正值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展開全面遏制政策的時期,這種中美戰略競爭給韓國帶來了莫大的壓力。文在寅上任之初,即表示要在中美之間採取“均衡外交”政策,希望能夠在中美之間保持戰略模糊,避免選邊站,一開始,似乎取得不少成效。文在寅政府對薩德問題提出“三不”政策,並與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或QUAD保持距離,避免刺激中國。同時,美國總統特朗普也與金正恩進行了歷史性的會面,半島的局勢似乎出現轉機。但特朗普與金正恩的會面沒有達成任何成果,雙方關係又回到從前,文在寅多次居中協調無果;朝鮮對文在寅政府也不抱希望,南北關係也隨之惡化。朝鮮以文在寅政府縱容民間團體在南北朝鮮邊境地區散發反共傳單為由,炸毀南北共同聯絡事務所,成為一個代表進步陣營懷柔朝鮮政策完全失敗的象徵性事件。來自國內保守陣營的政治攻擊接踵而來,朝鮮又不斷進行試射導彈等挑釁,致使文在寅政府的“均衡外交”無法持續,在中美之間的戰略選擇中逐漸偏向美國一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