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大四學生王瀚燁:從大二開始在實驗室做本科生科研,然後是有一個比較獨立的自己的課題,幫助我學會了很多除了課堂之外的科研方面的知識,對我的申請過程幫助非常大。可能國外的一些學校會更考慮本科過程中一些科研上的經歷,在申請過程中有比較多考量和展現。
身處學業評價改革的軌道之中,隨著“績點為王”的氣氛逐漸淡化,越來越多的同學找到了成績之外的遼闊天地。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大二學生王昕悅:我平時比較熱心於社團和志願服務,這些實踐的經驗也比較豐富,所以這個制度我感覺可以鼓勵到一部分同學在學校社團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多所高效試點探索等級制考評改革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分數牢籠之困”,其實是很多高校同學的普遍痛點。近年來,國內多所高校都進行了試點探索等級制成績評定改革。
據瞭解,早在2015年,清華大學就嘗試全面改革現有學業評價體系,從2015級本科生和研究生起,用A、B、C、D、E、F等12檔記錄學生的成績,而不再是百分制。南昌大學從2016年開始取消百分制,用A、B、C、D、F、P等10個等級記錄成績。浙江大學2022年發布的《本科課程成績評定與管理辦法》中也提出,根據課程教學大綱要求和性質不同,成績評定採用百分制或等級制,其中,等級制分五級制(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和二級制(合格、不合格)。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科技大學等高校也採取了等級制的評定方式,但同時也保留了百分制,以便於成績的轉換和存檔。
2020年,我國首個關於教育評價系統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發布,一場如何破解“唯分數論”的大討論也在全國高校中展開。
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專家組成員陳志文:不再搞百分制,搞等級制,目的就在淡化分數。100分和97分、98分有區別嗎?沒有任何本質區別,成績的改革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真正要解決的是背後存在的一些問題,綜合評價的問題,其次才是成績的表達問題,這兩個結合起來才能見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