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肯尼亞的各類旅遊攻略裡,都可以看到關於伊麗莎白二世與這個國家的一段故事。在肯尼亞中部阿伯代爾山的茂密叢林中,坐落著一座著名的樹頂旅館,那裡是觀賞野生動物的理想地點,最早由一名英國退役軍官建造。1952年2月,伊麗莎白公主住進這家旅館不久就被告知,父親突然去世,她必須盡快回國繼承王位。
“上樹公主,下樹女王”的故事聽起來頗為浪漫。然而,當時的這個英屬殖民地卻已處在風雨飄搖中,用肯尼亞《民族日報》一篇文章中的話說,“接下來是肯尼亞歷史上的一個血腥篇章,英國對一個要求獨立的國家犯下了暴行”。
一戰後,隨著越來越多歐洲人來到這個東非殖民地定居,屬於原住民的土地所剩無幾。肯尼亞人的抗爭意識開始覺醒,湧現出一批爭取土地權利的抵抗組織,包括成立於1921年的東非協會。這是一個由基庫尤族青年領導的政治抵抗運動,其中有一位名叫約翰斯通·卡馬烏的年輕人,他就是日後成為肯尼亞第一任總統的喬莫·肯雅塔。
“你從這些原本就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手中奪走的不僅僅是他們的土地。那也是他們的過去,他們的根和他們的自我。如果你奪走他們已經習慣於看到、並且期待看到的東西,你或許就相當於挖掉了他們的眼睛。”作為曾經的非洲農場主,迪內森在《走出非洲》一書中從原住民視角對殖民地的土地掠奪問題有過這樣的思考。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一場反抗風暴在這些被剝奪了一切——土地、過去、根和自我——的原住民中醞釀著。畢竟,他們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了。
1952年,積蓄已久的憤怒徹底爆發。一個名為“茅茅”的秘密組織發起大規模武裝鬥爭,一些曾在二戰期間服役於英軍的肯尼亞人加入這一運動,帶來了民族獨立思想和武裝鬥爭經驗。該組織提出奪回土地、廢除種族歧視、爭取生存和獨立的口號,很快得到各部族響應,力量迅速壯大。據說宣誓參加反抗活動的肯尼亞人超過100萬,其武裝組織一度達到1.5萬人的規模。肯尼亞中部的阿伯代爾山和肯尼亞山周邊地區成為反抗組織開展游擊戰的根據地。1954年,伊麗莎白二世曾經住過的樹頂旅館被游擊隊焚毀,1957年才得以重建。
英國殖民者不曾料到,當年建造的鐵路也成了團結肯尼亞人民和支持反殖民鬥爭的工具:不少愛國人士乘著火車在肯尼亞四處演說,為獨立運動爭取支持,一些武器裝備也通過鐵路運送到反抗軍手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