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被視為“三絕”之首,宏村中至今保存著明清民居140餘幢,大型民居建築“承志堂”被人們稱為“民間故宮”、徽州木雕代表作的集聚地。從前堂到東西廂,從內外院到書房廳,置身其中,仿佛被雕刻藝術所包圍。
雕梁畫棟間,動物的神采、花瓣的張合、樹梗的穿插,一雕一刻都表現得自然生動,圓雕、浮雕、透雕,處處盡顯徽州工匠高超的技藝。前廳橫梁上一處“唐肅宗宴官”的木雕,將文武百官在赴宴前的各種活動盡收其中,甚至連燒水、掏耳這樣細小的動作也雕刻得惟妙惟肖。
目光轉至門罩、門樓、屋檐、柱礎等處,少許青灰色的磚雕點綴其間。在厚不過寸許的青磚上,徽州磚雕匠人施展絕技,經過層層雕鏤,使得人物活動和建築突起。無論是騎馬游人,還是小橋流水,無一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得益於新安畫派,徽州三雕作品都具有很強的繪畫性。”在常年研究徽派建築的安徽博物院副院長徐大珍眼中,青磚門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一件件作品在徽州工匠的指尖“活”了起來。
行走徽州,回眸歷史,一座座巍峨聳立的牌坊宛若熠熠生輝的星辰,散落在古村落間,散發著徽州人的驕傲與榮光。牌坊是中華特色建築文化之一,而從儒家思想到程朱理學,從地域文化到藝術形態,徽州的牌坊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一道地域獨特的人文景觀。徽州三雕中的石雕技藝則在牌坊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用刀與石的碰撞刻畫出徽州文化的唯美符號。
古城歙縣素有“牌坊之鄉”之稱,徽州府衙陽和門外的許國石坊,歷經500餘年的風風雨雨依舊巋然屹立,是全國現存的唯一一座“八腳牌坊”,體現著石坊建造技藝極高的水平。
“石雕主要用於建築的廊柱、門牆、牌坊等處的裝飾,但並未因雕刻材料本身限制影響雕刻作品個性化的表達。”徐大珍介紹。細細看去,石坊上每一塊匾額,每一處鬥拱和雀替,都飾以精美的雕刻,12只獅子雄踞於石礎之上,形態各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