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台灣青年政治參與新趨勢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http://www.CRNTT.com   2024-12-14 00:29:15


 
  (四)擁有巨大話語權的大衆傳媒間接推動

  作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大衆傳媒既可以反映社會現狀,又能影響社會發展,已然被視為繼立法、行政、司法三大公權力之後的所謂“第四權”。這種基於宣傳的重要權力使大衆傳媒可通過實現“話語權力”與“話語權利”的統一來展現其對社會受衆的影響,自然也會影響到青年群體的政治參與。

  近年來,基於互聯網絡和智能手機的快速發展和日益普及,台灣網絡媒體也日益對島內政治生活發揮重要影響。作為互聯網絡和智能手機主要用戶的青年群體,其政治參與也隨網絡媒體政治功用不斷加強而“水漲船高”。據“2022台灣網路報告”統計,島內最常用的社交媒體與即時通訊平台皆為“臉書”(Facebook),其市場占有率為61.22%,排名第二的Instagram則僅有17.17%。“臉書”在台灣青少年群體中使用率最高,是其獲取網絡信息最主要的工具——這意味著“臉書”等社交媒體在政治傳播和輿情引導方面擁有較大的影響力,〔20〕也成為台灣青年政治參與的重要動員方式。

  網絡傳媒具有開放性、即時性等特點符合青年群體求新、求異、求便捷等心理需求,因此其打破了台灣青年的“政治冷漠”狀態,成為青年政治參與熱情高漲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同時也提高了青年政治參與的政治動員與組織水平,使得青年政治參與的政治影響力迅速擴大。如:台灣被廣泛使用的PTT,本身就是台灣大學師生經營管理的非營利性網絡社交網站,其主要作用就是面向島內學生及青年,談論政治、社會、經濟等熱點議題,提供聊天和互動的便捷平台。鑒於該平台能表達不同觀點、交流各類資訊,因此迅速擁有大量的台灣青年作為主要受衆和主要使用者。這也使台灣青年政治參與逐步由綫上(虛擬空間)走向綫下(現實社會),由網絡政治參與轉向現實政治參與,開啓了台灣“民主轉型”以來令人矚目的社會運動新形態。但應當注意到的是,這些台灣媒體時常“泛政治化”,容易對於台灣青年產生不良誘導。〔21〕

  (五)作為政治參與主體的台灣青年自身是內在主因

  政治參與具有階層性,即各類社會階層的資源禀賦影響著政治參與的實際開展。就台灣青年政治參與而言,其最終要落實到島內青年個體,并將個體的青年政治參與逐步匯聚,形成規模效應而實現相關的政治訴求與政治目標。如果台灣青年作為社會個體,其自身對政治參與的意願比較強烈,能投入大量的精力、物力、財力,甚至一些青年政治領袖自身就具備較強的政治動員能力、組織能力,能影響和感召其他台灣青年及民衆參與到選舉投票等政治活動,則這些青年個體的政治參與熱情和激情無疑將更為高漲。

  現實中,受近年新冠疫情衝擊和國際經濟環境拖累,台灣經濟增長率下降造成就業和收入呈現下滑狀態,引發島內各界尤其是青年群體的不滿。2016年民進黨上台以來,島內社會逐步出現“七缺”——即缺雞蛋、缺電力、缺醫藥、缺用水、缺土地、缺人力、缺人才,其治理失能使得島內各界尤其是青年群體面臨生存危機和發展困境。這其中,台灣青年近年來的就業問題尤為突出,其起薪衹有“22K”(即新台幣22000元);與此同時,還不得不面對就業疲軟、物價上漲、住宅不足、房價高企、防疫亂象等,引發青年群體的諸多焦慮。曾經被譽為“千禧一代”、本應對島內未來充滿希望的台灣青年世代,難免淪落為“窮忙世代”或“厭世代”。

  基於此類切身經濟權益和政治訴求,大量台灣青年嘗試通過政治參與改變自身狀態、提升自身收益的政治熱情不斷高漲,很難再受政客愚弄或甘當“鴕鳥”。通過不同的政治參與形式,台灣青年不斷向台灣當局和社會各界“嗆聲”,提醒其及時關心青年面對的失業、低薪狀況,以及青年公共事務參與渠道有待完善等議題,進而主張“世代正義”和“分配正義”,以期實現更多的政治訴求與經濟權益。有台灣青年在接受英國知名媒體BBC采訪時直言:此前跟隨民進黨搞各類“學運”,是希望改善經濟狀況,結果民進黨當權之下,解決貧富差距、改革薪資結構、爭取勞工權益、均衡居住公平等方面毫無建樹,階級固化不但沒有打破還越來越差,“那我選你幹嗎?”更有甚者,部分台灣青年在本應奮鬥的黃金時期選擇“小確幸”及“躺平”,〔22〕實則是表達對於島內政治經濟發展狀況的不滿。

  四、結語

  “台灣前途在於國家統一,台灣同胞福祉繫於民族復興。”〔23〕實現民族復興需要包括台灣青年在內的兩岸同胞共同奮鬥,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同樣需要包括台灣青年在內的兩岸同胞攜手努力。“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兩岸青年好,兩岸未來才會好。”〔24〕歷經多次青年政治運動,作為台灣現實社會重要組成、未來社會各項建設的生力軍與主力軍的台灣青年,其政治參與的意願逐漸增強,政治影響及政治作用也日益凸顯。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25〕面對兩岸統一、民族復興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海峽兩岸的各界專家學者需要準確、全面地認識台灣青年政治參與的作用與價值,研究其內在規律,充實和豐富青年政治理論與實踐的同時,積極助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祖國統一。

  基金項目:本文為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協同創新研究項目《新時代台港澳青年政治參與的實現路徑、影響因素及其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1CCXJ20)、2022年度山東省人文社會科學課題《新時代魯台青年儒家文化認同的主要差異及其文化融合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2-YYFX-25)階段性成果。

  注釋:

  〔1〕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0頁。

  〔2〕《習近平給參加海峽青年論壇的台灣青年回信》,《人民日報》2022年7月13日第01版。

  〔3〕[美]西摩·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會基礎》,張紹宗譯,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9-10頁。

  〔4〕劉匡宇:《台灣青年世代緣何“反噬民進黨”》,《兩岸關係》2023年第11期。

  〔5〕王鴻志:《台灣政治現代化進程中的青年選民政治參與研究——以 2014年“九合一”選舉為例》,《台海研究》2015年第4期。

  〔6〕王浦劬等:《政治學基礎》(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215-219頁。

  〔7〕[德]馬克斯·韋伯:《民族國家與經濟政策》,甘陽譯,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第98-99頁。 

  〔8〕劉凌斌:《台灣青年的政治認同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青年探索》2016年第1期。

  〔9〕吳宜:《台灣地區2024年“二合一”選舉結果及影響分析》,《台灣研究集刊》2024年第1期。

  〔10〕TVBS民意調查中心:《2024年“大選”支持度調查》2024年1月1日,https://www.tvbs.com.tw/poll-center,最後訪問時間:2024年6月20日。

  〔11〕海澤龍:《青年政治學:理論與實踐》,北京:新華出版社,2021年,第89頁。

  〔12〕王程:《民粹主義在台灣:“民粹式民主”的生成及其危機》,《台灣研究》2022年第1期。

  〔13〕《台灣上萬名年輕人上街抗議民進黨:當初投票給你 如今非常失望》,中國網,2023年7月18日,http://news.china.com.cn/2023-07/18/content_92791026.htm,訪問日期:2024年4月10日。

  〔14〕[美]查爾斯·蒂利、西德尼·塔羅:《抗爭政治》,李義中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第18-31頁。

  〔15〕《台灣數十個團體5萬人上街 反對民進黨當局荒唐施政》,《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年11月24日第04版。

  〔16〕王平:《護航“美豬” 民進黨當局醜態畢露》,《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年12月24日第03版。

  〔17〕張文生、何長清:《選舉與民意:2022 年台灣地區“九合一”選舉評析》,《台灣研究》2023年第1期。

  〔18〕李立、蔡玲:《2024年台灣選舉結果評析》,《統一論壇》2024年第1期。

  〔19〕鍾厚濤、傅強:《台灣青年群體政治參與主要特點及其影響》,《統一論壇》2019年第3期。

  〔20〕呂玲瑤、尚紅娟:《台灣地區青少年鍵盤參政行為研究》,《台海研究》2023年第3期。

  〔21〕馮子珈:《兩岸青年心靈契合的文化認同視角:內涵、內驅功能、困境及路徑選擇》,《台海研究》2023年第4期。

  〔22〕陳雅婧、王建民:《台灣青年“小確幸”與“躺平”文化現象淵源、特徵與選擇》,《統一論壇》2024年第1期。

  〔23〕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8頁。

  〔24〕《習近平會見馬英九一行》,《人民日報》2024年4月11日第1版。

  〔25〕《道德經》,第六十三章,張景、張松輝注,中華書局,2021年。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10月號,總第322期,P14-22)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