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舞劇兼具原始的生命力與地域特點,大量農夫工匠的服裝設計靈感都源於江西萬年出土陶器的花紋。江西文演集團常務副總經理練紅梅說,主創團隊還原和呈現的“明制美學”,讓《天工開物》成為一部具有東方風格、中國氣派的舞劇,讓明代“古色”文化得以在當下“活化”展示。
跨越300多年時空對話,喚醒了什麼?
100位觀眾眼中,就有100部不同的《天工開物》。這部舞劇的張力和衝突,讓不少觀眾備受感動,也讓更多人重新認識《天工開物》這部書,重新理解埋在中華民族骨子深處的科技基因。
舞劇的結尾,由書頁構成的巨輪起航,象徵著《天工開物》原著的出海以及對世界進步作出的貢獻。
天工,即自然的力量;開物,指人力對自然的運用。造紙技藝、水力噴灌裝置、新結構紡織機械……《天工開物》書中記錄的中國古代裝置之美、技術之美和技藝之美,實證17世紀的中國在一些科技領域大幅領先於世界。同時,宋應星帶著猶如穿越時代般的眼光,在《天工開物》記錄下這些中國古代技藝,向世界開放中國科技的“源代碼”。
《天工開物》在全球發行了20個版本左右,印刷了近50次之多;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將宋應星稱為“中國的狄德羅”,認為《天工開物》可與狄德羅主編的18世紀法國百科全書匹敵;生物學家達爾文,充滿熱情地稱《天工開物》為“權威性著作”,並在生物進化論中直接引用。
“對於17世紀的歐洲而言,《天工開物》記載的工藝堪稱‘黑科技’。”邱尚仁說,《天工開物》中對物種變異雜交的記錄、第一台紡織機的發明都比西方更早,“書中介紹的養蠶防病流程,還直接幫助歐洲解決當時因蠶病引發生絲大量減產的危機。”
復原古代礱穀機、古法燒酒釀造、古法煉鐵……很多自媒體博主拍攝復原《天工開物》記錄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視頻,受到年輕群體的追捧,網友留言“喚醒了老祖宗傳下的科技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