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0日電/據新華網報導,“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結繩,是文字前身。古往今來,結繩記事,以繩綰結,貫穿巧思,結系日常。春節將至,用中國結裝點家宅、贈送親友,更是屬於中國人的節慶浪漫。
“春節的中國結,最好用紅繩製作,簡單的結子可以做吉祥結、盤長結,複雜的結做‘四季如春’‘春到人間’。”85歲的台灣結藝家陳夏生說。
生於大陸、長在台灣的陳夏生與中國結結緣53年,她梳理中國結的源流,用理科思維將結藝拆解為公式,將金工、漆器等新材料與結藝融合,並通過出版、布展、教學等方式進行推廣,使這一原已沉寂的工藝重煥光彩。
回溯一枚中國結的編織,可見海峽兩岸許多值得被銘記的人、事、物、史、情。
53年,半生業
掌紋縱橫、骨節粗大、指甲厚硬,這經年累月分縷、編結線繩的手,依舊有力靈巧。
53年來,經由這雙手,盤長結、團錦結、同心結……種種結繩法被逐一研究、歸納、命名。中國結,也從民間手藝成為有史可考、有類可參的成體系技藝。
“大家都想看看我的手長什麼樣,卻想不到,我的手是這樣的粗糙。”陳夏生笑著說,“這是一雙打過籃球、做了一輩子家務活的手。”
生於1939年的陳夏生,是浙江省樂清縣人,1949年赴台。25歲時,與同樣生在大陸、長在台灣的攝影家莊靈結婚。年輕時的她活潑好動,曾是學校籃球隊員,畢業後又迷上羽毛球,卻未曾想過自己會成為精於手工的行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