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4日電/釋放活力,就會有蓬勃的發展動力;調動各方,就能匯聚起磅礴的發展合力。
回顧2013年,內生動力的勃興,成為中國經濟企穩向好的關鍵所在。源頭活水從哪裡來?實踐給出了答案。一年來,簡政放權成為深化改革的“馬前卒”和宏觀調控的“當頭炮”,隨著300餘項行政審批等事項的取消下放,隨著各地各部門在中央部署下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去年前11個月全國各類企業登記數比上一年同期增長25%,帶動了民間投資以23%左右的速度增長,創業熱情和市場動力由此生發。這說明,更好發揮市場作用,充分調動兩個積極性,是我們贏得良好開局的重要經驗,體現了我們黨對市場和政府、中央和地方等重大關係的科學認識和有效把握。
經過35年改革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能在相當程度上發揮經濟穩定器的作用。政府和市場各就其位、各展其長,中央和地方明確分工、各盡其責,就可以激發改革發展的強大正能量。正是在這樣的統籌謀劃下,一年來,我們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審批“瘦身”推動流程再造,准入門檻降低點燃投資意願,“營改增”如火如荼使企業減負上千億元,為民間資本打破各種“玻璃門”、“彈簧門”的掣肘……一系列舉措,著眼於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著力於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市場能辦的,多放給市場;社會可以做好的,就交給社會,讓“看不見的手”充分施展,讓政府之外的各類主體各盡其能,經濟發展的引擎自然動力充沛、活力迸發。
市場力量的興起,離不開政府職能的轉變。“寬進嚴管”為市場秩序夯實基礎,“非禁即入”政策激揚起一些行業的新脈動,創新驅動戰略讓“寬帶中國”上路、“4G標準”落地,開拓著新興產業成長的藍海……正是在“看得見的手”的有效作用下,政府的職能定位和工作重點越來越清晰: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保護生態環境、支持創新等,從而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和活力。
卓有成效的政府治理,需要讓中央和地方分工得到更好體現。回首一年,簡政放權過程中,中央決策與地方執行上下貫通,全力做好整篇文章。化解產能過剩攻堅戰中,中央的決心與部署,化為各地“壯士斷腕”的勇毅篤行,河北忍痛“砍”下上千萬噸落後產能,浙江奮力由“低小散”向“高新尖”轉型。上下同心,其利斷金;上下同欲,無往不勝。通過合理分工、責任分擔,調動中央和地方的兩個積極性,是我們得以攻堅克難的重要制度優勢,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實支點。
“善戰者,求之於勢。”走過不平凡的一年,無形之手與有形之手相得益彰,中央與地方協作共進,成就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展望新的一年,做好政府與市場的大文章,奏響中央與地方的交響曲,我們就一定能把握大勢、順勢而為,書寫更為精彩的答卷。
(消息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