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7日下午,數千名外來務工人員因政府強制關停低散小鞋廠,圍堵在溫嶺市橫峰街道政府門口,要求複工或退還廠房租金。2014年1月14日,溫嶺市大東鞋廠發生火災,造成16人死亡。當地政府下決心進行鞋廠消防安全大整治,對消防設施不合格、無證經營、營業場所建築違法違章等鞋廠予以強制關停。(圖片來自網絡) |
中評社香港2月21日電/美國《僑報》2月19日載文《鞋都轉型,應給小企業留路》,摘要如下:
年前一次慘烈的鞋廠大火,“燒”出了浙江溫嶺一場大規模的鞋業整頓。當地政府強制關停的4000多家鞋企,春節過後依舊復工無望,引發數千小老板圍堵政府大門,部分參與者被傳喚或拘留,人心難安。
浙江溫嶺與福建晉江、廣東東莞一樣,均是中國知名的鞋業生產基地,從這裡生產的各式鞋履,行銷到海內外各地。這些小作坊式鞋企,早年間依靠勤勞吃苦、薄利多銷逐步完成了原始積累,但在商業文明勃興的現代市場經濟體系下,簡陋的設施、粗放的管理、高強度的勞動、對環保的忽視、知識產權意識的薄弱,變得越來越不合乎時宜。
它們的存在,令地方政府“愛恨交織”。因為它們既是民營經濟的重要建設力量、當地GDP的重要貢獻者,卻又多多少少給當地社會管理“製造”麻煩,涉及安全隱患、勞資矛盾、污染環境、品牌侵權、惡性競爭等問題。
奪取了十多條人命的大火事故,仿佛一樁“黑天鵝事件”,突然打斷了地方政府與鞋商之間對各類隱患的心照不宣,以及相安無事的平衡。官方發動了一場“以整頓倒逼轉型”的社會保衛戰和經濟升級戰。事實上,大火並非毫無征兆的“黑天鵝”,若非大火,也可能發生其它危機事件;若非此刻發生,也可能在彼時到來,因為轉型的必然,一直隱含在溫嶺產業結構的先天不足中,更隱含在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時代命題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