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22日電/香港《大公報》20日刊文稱,烏克蘭政局發展,俄美有意在烏克蘭作為一個戰略角力點的對峙,而雙方又不敢低估對方實力之餘,烏克蘭也將成為第二回合的美俄冷戰的觸發點。
北約成員國主幹國的英、法、德等也都紛紛表態反對俄國的一舉一動,目的就是要保住他們好不容易才製造出來的機會,讓烏克蘭遠離俄國勢力改投向西方陣營,從而在俄國極具軍事戰略據點的烏克蘭建立一個反俄的基地。
這個如意算盤早在蘇聯解體烏克蘭脫離加盟蘇聯的時刻,北約便鍥而不舍地挖蘇聯的墻角,企圖把一個親蘇的烏克蘭策反為反蘇反俄的烏克蘭。但蘇聯解體並不等於俄國也解體,尤其是普京作出一番整頓,把其他仍未脫盟的國家一一重整,好容易又成了一個嶄新的強國。
歐美口惠實不至 普京順勢起
正當普京整頓江山的過程中,烏克蘭的出走原本已給了歐盟一個機會,可以把烏克蘭收編進歐盟組織內,偏偏是美國與歐盟對烏克蘭口惠而實不至,幾番經濟困境都見死不救,搞到烏國親西方的政府上台後打不開困局,最後令親俄的勢力死灰複燃,經過亞努科維奇忽左忽右之後,見到歐盟難纏,連國際貨幣基金也提出政治條件換取金援的要求太苛刻,而不得不轉向俄國,不料這一轉卻又激化了親歐盟的勢力,最終便搞出了亞努科維奇被推翻的政局。
儘管政局發展到這地步,美歐與俄國各執一詞。政治的東西,合法與否是一回事,政治實力強弱又是另一回事。政治學上一句名言:“弱國無外交”。因此眼下所見到的烏克蘭政局,要看俄國和美歐勢力是否不相伯仲,是的話,便誰也不敢造次,會把問題長期僵持下去。最後成了雙方勢力的分界線,誰也不能越過雷池半步,否則便要發生世界大戰,由大戰去一決高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美蘇勢力接觸點是前者據有西歐地帶,後者據有了東歐地帶,雙方視此為自己的戰利品,雙方都沒把握誰可吃掉誰,最後便只好形成西歐一組對東歐一組,各自成立了軍事同盟,西歐組成“北大西洋公約”,東歐組成“華沙公約”。對峙長達五十年,最後蘇聯出現弱勢而丟了東歐八國,連自己的加盟共和國也出走或不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