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又俠的父親張宗遜是“開國上將”之一,兩代人成就了解放軍“父子上將”的佳話。
張宗遜1908年出生於陝西渭南,1926年考入黃埔軍校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伐戰爭、秋收起義、長征、百團大戰、大生產運動中都留下了張宗遜的身影。解放戰爭時期,張宗遜曾任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協助彭德懷指揮了扶眉、蘭州等一系列重大戰役,可謂戰功赫赫。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過軍委訓練總監察部副部長、總參軍校部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值得一提的是,1973年至1978年,張宗遜曾擔任總後勤部部長。當時解放軍還沒有總裝備部的建制,軍械裝備工作主要由總後勤部承擔。因此,當2012年張又俠出任總裝備部部長後,又為解放軍增加了一段“子承父業”的記錄。
張又俠生於1950年,從小就深受部隊文化的熏陶。他18歲參軍,大多數時間在指揮和戰鬥的一線度過,從戰士、班長幹起,當過排長、連長、團長、師長、軍長,最終做到了軍區司令員、總裝備部部長。張又俠升遷的腳步很扎實,卻又非常有個性。當年他所在軍的首長就曾直言:“誰給他當政治搭檔,都得變成擺設。”也正是這種極為自信的性格,使得張又俠在戰場上屢建奇功。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26歲的張又俠正擔任第14軍40師118團的連長,隨部隊駐守在雲南,很快就奉命開赴前線。他膽大心細,不僅作戰積極主動,敢啃硬骨頭,而且主意也多。
在攻打一個敵人陣地時,上級下了死命令:限期拿下陣地,為後續部隊打通道路。不過,越軍的陣地在山上,而且嚴陣以待,解放軍攻了幾次都沒成功,傷亡也很大。危急關頭,張又俠建議團長繞到越軍陣地背後,發動突襲。有人提出,從地圖上看沒有路能繞到陣地背後,而且都是原始森林。張又俠則辯論道,他曾聽劉伯承跟父親說過一句“有山就有梁”。所以,他要求團長給自己一個營的兵力試試。當時形勢緊迫,上級答應了張又俠的請求,讓他帶一個營共計4個連的兵力穿越密林。最終,只有1個連成功穿越密林,在陣地背面突然發起攻擊,越軍做夢也沒想到解放軍竟然繞到了背後,一時間被打懵了。就在這時,團裡其他軍力從正面也發起了攻擊,一舉拿下了陣地。張又俠因為這次戰鬥被提升為團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