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印比較不為爭論輸贏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9-18 14:11:41


  中評社香港9月18日電/經過反覆協商,印度終於迎來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來訪。這是印度新總理莫迪今年5月上台以來,兩國最高首腦的第一次專門互訪。

  毋庸置疑,中印在國際舞台的全面崛起,是21世紀初人類社會正在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之一。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世界最大人口國、第二大和第十大經濟體、重要的能源消耗國和不斷增長的碳排放國,他們的蓬勃發展,將為世界格局帶來怎樣的深遠影響?尤其在亞洲大國相繼迎來政治強人的今天,中印兩國領導人和精英層將如何應對不斷增長的經濟實力,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不平等加劇、環境惡化、能源短缺,還有傳統價值觀日漸式微等不可擺脫的“成長之痛”?更令國際社會關心的是,中國和印度將如何把國力的不斷崛起轉化為參與全球治理的積極力量,與傳統大國、新型國家和欠發達地區一起應對日益增多的國際治理難題?

  這一系列疑問,催生了國際各界關於中印比較的大辯論。這一討論在過去40年來吸引了全球學界精英。

  1982年,印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被譽為“經濟學的良心”的阿瑪蒂亞·森,發表其成名作《貧困與饑荒》,從制度層面探討了中印兩國在面臨局部糧食短缺時的不同應對措施。森在肯定中國在扶貧領域遠超於印度的成果同時,也不無憂慮地指出,兩國社會與政治制度的頑疾如不能及時加以修正,還將可能釀成災難。

  進入21世紀,鄧小平南巡談話已過去10年,中國也於2001年加入WTO,正值全面擁抱全球化、開啟超越10%增長率的“中國經濟奇跡”。又逢高盛首席經濟師吉姆·奧尼爾提出“金磚四國”概念,熱炒於國際投資市場。一時間,關於中印經濟孰贏孰輸的對比研究,如雨後春笋般湧現。但粗制濫造者眾,不少出版物停留於簡單的數字對比和機構形式、政治框架比較,加之熟稔兩國文化、社會、經濟及政治制度者少之又少,結果多為浮光掠影的應景之作,無力透過表象深究兩國制度、文化和自然禀賦對不同發展模式的根本影響。由於印度無論是經濟總量或增長速度與中國相比均甘拜下風,由此得出的對比,往往止於“中國強於印度”的簡單結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