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3日電/“中國在新一輪的開放中,外部環境不一樣,自身比較優勢不一樣,開放的目標不一樣,那麼相應需要的戰略舉措、支撐體制也不一樣。”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隆國強說。
“推動新一輪對外開放”是本屆政府的施政綱領。在過去的幾年中,金融危機爆發以後,全球範圍內發生了很多新變化。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面臨著怎樣的國際環境?如何判斷分析新階段的外部形勢及其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近日,隆國強就過去30多年的改革開放帶給我們的啟示及推動新一輪對外開放的政策思考等話題接受了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的專訪。
加入世貿組織奠定我國對外開放基本格局“中國的開放每隔十年左右會有一個重要節點。加入世貿是在所有重要開放大事件中影響面最寬、影響程度最深的一次。”在隆國強看來,中國的對外開放有三個重要的節點。第一個重要節點是建立經濟特區,就此掀開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序幕。第二個重要節點是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後,掀起了新一輪的對外開放。第三個重要節點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他認為,直到今天,中國對外開放的基本格局,實際上是在加入世貿組織以後確定下來的。“因為加入世貿,按照世貿規則以及我國的承諾,我國修訂了將近兩千多部法律的相關內容,十幾萬份紅頭文件的清理。”隆國強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直接效果表現在很多方面。首先是開放有力地推動了國內經濟體制的改革。我國在2001年年底加入世貿組織。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議》。這對很多制度的改革產生了直接影響。
發展層面看,我國經濟總量在加入世貿組織後的全球排名是每年一到兩個台階的速度在上升。當時排名世界第六,在超過了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強國之後,如今我國已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對外貿易效果更是明顯。我國在加入世貿組織後,國內的改革與對外開放使得產業競爭力得到空前的提高。出口增長速度持續保持20%甚至30%的高速增長,占全球市場份額也迅猛提高。加入世貿組織伊始,我國在全球市場份額僅4%,而現在占到11%點多,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
隆國強說,當時很多人曾擔憂,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後是否會受到衝擊。當初人們普遍擔心的汽車產業、金融業、農業等都是脆弱、敏感的產業。但實際效果卻遠遠出乎大部分人所預料,之前擔憂的事情也並沒有出現。出口規模的迅速壯大,體現的是國際競爭力的增強。之所以這些擔憂因素並未出現,回過頭來看,對我們也很有啟發。
過去30多年的改革開放帶給我們的啟示“回顧歷史是為了總結經驗。”隆國強說,中國過去30多年的改革開放帶給我們很多啟示:首先,順應經濟全球化這一當代世界的潮流。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來探討中國的改革發展和開放問題,我們仍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貫徹落實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不移地融入並參與世界分工和全球競爭、合作。對照中國過去的30多年,對照其他國家,中國從封閉走向開放,一個最重要的啟示就是,我們要順應世界潮流,堅定不移地推進開放。
第二,對外開放不進則退。經濟全球化不斷地深化,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對外開放都是不進則退的。我們不能滿足於前三十幾年取得的巨大成績而停滯不前,一定要有緊迫感與壓力感。過去30年,我國在改革開放領域雖然取得了巨大成績,但區域一體化的潮流也在加速地深化,新一代的經貿規則仍處在構建之中,如不參與到區域治理、全球治理中去,我們將很有可能從過去開放的領先者逐漸被邊緣化。所以,一定要有進一步擴大開放的緊迫感。
第三,開放其本身利弊兼有,要想趨利避害,需要有正確的開放戰略與開放舉措。如果開放戰略與開放舉措失當,將會未得其利,先受其害。這也是很多發展中國家在開放時遇到過的問題,真正在全球化中得到好處的國家並不多。所以,在新一輪開放中,我們必須在戰略上要有勇氣與緊迫感,但在戰術上必須如履薄冰、精心設計。這是保證下一輪改革與開放能夠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基礎。
我國對外開放面臨“三期疊加”的新形勢“習近平總書記講過目前中國經濟是‘三期疊加’,我認為,中國對外開放面臨的新形勢也是‘三期疊加’。”隆國強說,中國要保證新一輪對外開放戰略不出現失誤,首先要判斷分析清楚自身所處新階段的外部環境及其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他認為,在過去的幾年中,金融危機爆發以後,全球範圍內發生了很多新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