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克強總理17日與塞爾維亞總理武契奇舉行會談。他說,希望中塞雙方密切人文交流,擴大教育、文化、旅游合作,望塞方為中國游客提供更多簽證便利。會談後,兩國總理共同見證了雙方經濟技術、能源、金融、航空、文化等領域合作文件的簽署。 |
中評社香港12月21日電/“中國著名的皇家園林頤和園有座十七孔橋,也許中國的先人早在幾百年前就有預見,十七孔橋可以象徵中國與中東歐國家1+16的合作之橋。我邀請大家明年到北京參加中國-中東歐領導人會晤,屆時大家可以到十七孔橋上走一走。”16日,中國總理李克強以此生動比喻結束了他在第三次中國-中東歐領導人會議上的總結發言,並向中東歐16國領導人發出邀請。
法國《歐洲時報》12月19日載文《李克強架中歐合作發展之橋》,文章說,隔天,李克強與塞爾維亞總理武契奇一起出現在貝爾格萊德澤蒙-博爾查跨多瑙河大橋竣工儀式現場。這是中國在歐洲修建的第一座大橋,也是塞爾維亞自前南解體以來首個按期完成的大型工程項目,被視為中國基建項目面向中東歐的第一張名片。
“16+1”的著眼點在於實打實的項目建設。李克強透露,中、匈、塞三國已達成協議,合作建設匈塞鐵路,力爭在兩年內建成一個符合歐盟標準、適合各方需求的現代化快速鐵路。緊接著,中方倡議依托匈塞鐵路,打造一條南起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北至匈牙利布達佩斯、經過馬其頓斯科普裡和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的鐵路新幹線——中歐陸海快線。它直接輻射人口3200多萬,建成後將為中國對歐洲出口和歐洲商品輸華開辟一條新的便捷航線。李克強此次訪問也正是以“新幹線”效率工作的。他在24小時內會見10國總理,談及包括高鐵、核電、火電、水電、港口、基建在內的多個領域的項目合作,“16+1”共同簽署的綱領性文件——《貝爾格萊德綱要》也在裝備、金融領域確定了一系列具體的合作方向。
貝爾格萊德上次修建跨多瑙河大橋還是在1945年。次年,“華沙、柏林、布拉格、維也納、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布加勒斯特……”一串歐洲名城串聯起“鐵幕”邊界;“中東歐”這一稱謂也被遮蔽在沉重的政治帷幔之下。已故的捷克前總統哈維爾曾說:“對這種稱謂,即使只是一個前綴,也不要跟隨我們一輩子。”60餘載風雲變幻,如今的中東歐是以“新歐洲”身份在成長的。近十年,新歐洲的發展是老歐洲平均水平的兩倍,生活水平比1990年提高了50%至70%,達到老歐洲的五成。它們以能源、環保、旅遊、服務業為突破口,進一步完善歐洲共同市場,在國家財政、公共管理、社會福利等方面日漸接近或達到歐盟一般標準。然而,歐盟模式在公共支出上的剛性需求,也令它們無法擺脫發展資金短缺的困境。面對龐大的福利開支,西歐都感力不從心,中東歐諸國更是勉為其難。急需資金改善落後基建的新歐洲,很難依賴仍受債務危機拖累的歐盟的直接幫助——而無疑會歡迎與中國的合作,借這座大橋如願趕上產業革新的世界浪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