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中國對“新的歷史任務”及維護國家利益的討論,突顯出海洋對維持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性,也就是誰掌握了制海權誰就獲得了生存與持續發展的主動權。海洋不僅僅是主要的交通運輸綫路,也是在一個龐大的資源寶庫。因此,中國利用“戰略機遇”期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其維護海上利益,包括進入海洋的能力。
對海洋的日益依賴主要體現在能源方面。2014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日消耗量超出其產能610萬桶。中國80%左右的能源進口都要經過該海峽,包括幾乎所有從中東和非洲進口的石油及碳氫化合物。中國經濟發展所賴以生存的石油是要經過海洋運輸的。
此外,中國越來越依賴進口食品。自2008年開始,中國已經成為糧食淨進口國。2013年,中國進口了約1300萬噸糧食(包括小麥,玉米和大麥)以及6300萬噸大豆,其中大部分被加工成食用油。2013年1月,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兼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表示,中國不再將確保食品自給自足作為食品安全問題的一部分。這反映了一種現實,就是中國已經變得更加繁榮和城市化,不可避免的需要進口更多的糧食和肉類。與能源一樣,中國食品進口很大程度依賴海上航道的運輸。
戰略需求呼籲提升海上戰力
確保中國進入世界航道,已經是發展中國經濟的戰略需求。中國經濟重心的轉變進一步強調了這一點。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作為“第三條綫”的一部分,中國把經濟建設中心放在相對人跡罕至的內陸地區,以支持“後核時代”的游擊戰,而不是使經濟產出最大化。但是隨著鄧小平上台,經濟建設活動轉移到了沿海地區,便於利用運輸和能源的便利。
其結果是,中國的新工業中心已經丟失了數千平方英里的、能够為其提供早期預警及防禦的緩衝地帶。如果中國希望保證新經濟中心的安全,那麼就必須建立對上述海域和空域的控制,以防範潛在敵方武裝力量的靠近。也就是說,它必須能在鄰近海域建立海上優勢,最好超出敵方武器系統最大打擊範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