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飛行員執行彈射操作時,旋翼間的爆炸螺栓會將所有旋翼炸斷彈開,座艙蓋玻璃也被炸掉。隨後,座椅上方的彈射火箭點燃,將飛行員牽引出機艙約40米的高度。在下降過程中降落傘自動打開,此後,飛行員將以不到7米/秒的速度降落在地面,完成逃生。
不過,直升機的主動逃生裝置,在操作性和安全性上都存在不小隱患。一方面,直升機存在扭矩的問題,即機身同旋翼共轉,靠尾槳來保持平衡。但直升機失事後機身往往無法保持平衡,因而很難具備進行彈射的角度要求。另一方面,直升機彈射時,必須首先炸掉旋翼,而這一過程本身就十分危險。
此外,失事直升機必須遠離友機很遠一段距離,否則散落的旋翼葉片也可能傷及友機,造成不必要的誤傷。而在實戰中,這樣理想的逃生環境很難具備。
抗毀“迫降”:被動卻很實用
當今絕大多數直升機,包括美國長弓“阿帕奇”攻擊直升機等都是不安裝主動逃生裝置的。
那麼,不安裝主動逃生裝置的直升機是否就意味著對飛行員的不負責?其實不然,除“主動逃生”外,還有一種逃生方法叫“被動逃生”,即通過起落架、機身、座椅的耐墜吸振能力來吸收衝擊波,並加之無動力自轉著陸。直升機的機艙可以看作是一個保護艙,旋翼就是降落傘。這種保護機組人員的原理和F1賽車被撞得變形但駕駛員並無大礙相似。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直升機抗墜毀能力方面展開研究,並在70年代公布了《輕型固定翼及旋翼飛機救生性標準》以及《抗墜毀不彈射成員座椅系統軍用規範》,從而確定了“美國設計的武裝直升機以12.8米/秒的速度垂直墜落時,保證飛行員有95%的存活概率”的這一嚴格要求。從當前直升機生產領域來看,只有美國能實現這一抗墜毀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