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劉迪:中日互信出現“代際斷崖”,怎麼破
http://www.CRNTT.com   2017-12-27 18:01:36


  中評社北京12月27日電/日中協會理事長白西紳一郎先生今年10月辭世,令人扼腕。這些年來,兩國關係深陷危困,但不論在任何場合,他都是現代中國的堅定理解者。在今天,不論中國或日本,都急需他這樣兩種文化的溝通者。今天以及未來,如何理解、繼承他以及那些“掘井人”,這需要我們用心去做。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前,友好團體聯結了中日兩國。日中友好運動成為超越黨派、超越意識形態的國民運動。正因如此,這一運動才能持久扎根日本社會。那個時代,日本民眾普遍心存一樸素信念,即“日中不再戰”。這是推動這個運動的最低綱領,對兩國乃至國際社會來說,這也是神聖綱領。

  今天,中日均缺乏上世紀50年代卡里斯瑪那樣的民間運動領袖。在那個時代,往返東京北京間,需要幾天。但那些民間領袖,不顧千辛萬苦,為兩國友好搭橋。與那個時代相比,1972年後中日間已簽署了四份文件,但為何這些制度卻無法阻止兩國關係滑坡?古訓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們不能僅靠紙上的東西,而應讓其注入鮮活的內涵。

  中日的相互理解,得益於那些熱情洋溢踐行使命的人。上世紀80年代,3000名日本青年訪華,留下的美好感動至今仍在日本社會延續。當年負責接待他們的中方人員,此後在各自領域為中日交流做出貢獻。今天,如何找回30餘年前的感動?中日友好,如何獲得千萬具有熱忱的年輕一代?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日經濟關係高速發展,但那些“掘井人”開始相繼離去,中日互信遭“代際斷崖”。

  中日近代國家建設過程中,分別形成一種歷史情結,至今仍在影響各自對外政策。日本對華“日清戰爭(甲午戰爭)”,歷史上首次確立了對華強勢地位及優越感,成為此後日本國家統合的近代化資源。這種資源至今仍或明或暗影響到今日的日本對華政策或社會心理。同樣,中國在抗戰時期實現民族團結一致對外,成功將這種民族成功的體驗融入國家建設過程。

  本來這種歷史情結,在上世紀50年代通過強大的國民運動以及擁有遠見的政治家的推動得以調控。但最近數十年間中國恢復歷史大國地位的進程、日本經濟長期停滯以及國際格局變化的背景因素,造成雙方交流、調控斷裂。中日無法徹底消除有關領土、歷史認識導致的對立,卻有可能通過交流,求大同,存大異,管控對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