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自衛隊裝備的12式反艦導彈。 |
同樣的思維也出現在宮古島與石垣島的軍事建設上。宮古島和沖繩主島形成的宮古海峽是中國海軍前出太平洋的重要通道,該海峽寬約280公里,陸上自衛隊一旦在宮古島部署12式反艦導彈,足以將該海峽封閉。
更值得警惕的是,宮古島距台灣島最近只有330公里,而台灣島東部海域一直被認為是台灣當局的防禦軟肋。一旦爆發台海衝突,宮古島上的12式岸艦導彈就可能成為日本介入的手段,它可快速機動到石垣島甚至與那國島上,打擊範圍可覆蓋台灣東部海域,與台軍在花蓮的“雄風-2”岸艦導彈形成夾擊之勢,封鎖台島東側南北海域。
現實很骨感
事實上,日本自衛隊要在包括沖繩在內的西南島嶼配置重兵,是為配合美國執行在“第一島鏈”的“前沿監視”與“遠程封鎖”任務,“有事時”遲滯乃至阻滯他國艦隊出“第一島鏈”,進入西太平洋。
可是想法很好,但“好不好使”卻另當別論。就日本“西南諸島”而言,岸艦導彈發射車要想奏效,至少得準備主陣地、預備陣地和假陣地,否則戰時容易被對手“先發制人”消滅。可仔細觀察適合自衛隊部署岸艦導彈的“西南諸島”,合適部署的無非宮古和石垣,因為只有它們離關鍵水道較近,適合發揮威力,可這些島嶼都太小,加上岸艦導彈作戰得有戰鬥轉換過程,它們的戰時生存力堪憂。事實上,如果沒有海上艦隊的支持,“西南諸島”對日本自衛隊而言基本無防禦縱深可言,對方用空基防區外武器就能在幾百公里外攻擊,而且這些看似靠近水道的島嶼不值得配遠程地空導彈,且距離那霸航空自衛隊基地太遠,因此它們要起到監視甚至圍堵中國海軍的“攔路虎”作用,恐怕心理作用遠大於實際作用。
來源:《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