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6日電/據新華社報導,2025年,德國汽車工業遇到十字路口:一面是汽車零部件供應鏈企業接連破產、裁員潮衝擊以及市場需求疲軟;另一面是歐盟2025年起開始實施新的碳排放法規,未達標企業或面臨高達160億歐元的罰款。
在供應鏈危機、政策壓力升級、國際貿易不確定性加劇等多重挑戰下,如何在電動化轉型變革中保持技術優勢,平衡短期利益與長期發展,已成為德國汽車工業能否順利前行的關鍵。
供應鏈危機蔓延
成立於1796年的德國格哈迪塑料技術公司近期宣布破產。這家公司以生產奔馳車標聞名,其破產被視為德國汽車零部件供應鏈危機的縮影。
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第一至第三季度企業破產數量同比增加22.2%。製造業,尤其是汽車零部件供應領域,成為破產重災區,暴露出行業在高成本與低利潤雙重壓力下的脆弱性。
2025年,德國汽車行業面臨嚴峻形勢。據德國工商大會調查,預計今年約44%的汽車製造企業業務狀況將進一步惡化。
業內人士認為,資金短缺導致汽車製造企業在電動化轉型中面臨更大阻礙。尤其是早期押注電動車市場的供應商,由於前期投入過高而陷入財務困境。裁員潮由此掀起,預計2025年將持續蔓延。
行業巨頭同樣無法幸免。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方面,博世宣布裁減5500個崗位,采埃孚計劃在德國削減超過1萬個崗位。2024年上半年,德國汽車零部件製造行業裁員2.9萬人,裁員規模甚至超過新冠疫情期間水平。汽車製造商領域,大眾汽車宣布2030年前將在德國裁員超過3.5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