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據來源:《2017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與增加值數據公告》(2019年1月公布) |
中評社北京2月18日電/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強有力助推下,體育產業駛入了快車道。國家統計局與國家體育總局今年1月公布了《2017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與增加值數據公告》。公告顯示,2017年,體育產業總規模為2.2萬億元,增加值7811億元,分別增長15.7%和20.6%,超出GDP增速不少。在體育產業高速前行中,越來越多的從業者認識到,體育產業是個“慢產業”,唯有腳踏實地耕耘才會有好的收獲。
“沒想到崇禮的年味這麼濃!”今年春節,來自北京的滑雪愛好者劉偉一家“泡”在萬龍滑雪場5天,過了個健身年。數據顯示,春節假期期間河北崇禮共接待遊客近18萬人次。
冰雪旅遊的熱鬧,可謂中國體育產業蓬勃發展的縮影。2019年1月,國家統計局與國家體育總局公布了《2017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與增加值數據公告》。公告顯示,2017年,體育產業總規模為2.2萬億元,增加值7811億元,分別增長15.7%和20.6%,超出GDP增速不少,增加值在GDP占比中更首次突破1%。
體育產業駛入了快車道,在高速前行的背後,也經歷著大浪淘沙的過程。近幾年,幾大體育品牌領跑者做大做強,繁榮一時的“晉江製造”卻在努力轉型;北京馬拉松、中國網球公開賽等自主品牌賽事步入良性循環,很多“跟風”賽事早已被市場湮沒……變革與探索中,體育產業發展正迎來新的節點。
政策引導
利好政策如同杠杆,不僅撬動了資源與資本,更給從業者注入信心
前不久,一家健身公司完成A+輪融資。這個主打“互聯網智能化、月卡制”的連鎖健身品牌,不到4年已覆蓋全國50座城市,達到120多家店面,為大眾解決“最後一公里”健身服務。
這家公司趕上了好時候。2014年10月,國務院頒布《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 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46號文”),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隨著一系列指導性文件相繼出台,健身休閑業在供給端、消費端呈現“兩頭熱”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