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研究院研究員趙聲良博士在香港書展上進行專題講座(中評社 孫儀威攝) |
中評社香港7月19日電(記者 孫儀威)第24屆香港書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除了琳琅滿目的中外圖書與文化用品之外,書展還舉辦了許多講座。其中《世界視窗講座》系列獨具特色,為來參觀書展的人們展示了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與文化瑰寶。在18日上午的《敦煌壁畫與唐代藝術》講座中,敦煌研究院研究員趙聲良博士就敦煌壁畫與唐代藝術之間的緊密聯繫進行了講解。同時,也對中國的文物保護與傳播事業的發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趙聲良博士指出,敦煌壁畫與盛唐時期的佛教文化聯繫十分緊密。在唐朝,隨著佛教的普及,寺院、石窟也非常流行。而寺院與石窟作為“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人們可以隨意進入,欣賞藝術,”趙聲良說,“在高度信仰佛教的時代,寺院是普通民眾藝術欣賞與交流的空間。”
但是,趙聲良指出,出於種種原因,大多數唐代的寺院未能完好地保存至今。所以,要欣賞唐朝佛教藝術,敦煌莫高窟是絕佳之選。“唐朝真正的大作品是在牆上!”趙聲良說到。
趙聲良指出,敦煌壁畫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還具有相當的考古價值。從佛教雕塑與壁畫上的服飾可以看出唐代現實中人的衣著打扮。“唐朝人畫畫是很寫實的,”趙聲良說。他還將唐代的寫實畫家比喻作今天的攝影記者。例如壁畫中的“天王”就能映射出人間將軍的形象。
敦煌石窟與壁畫堪稱我國文物的絢麗瑰寶,但是,敦煌在文物保護上卻有著不愉快的歷史,過去許多名貴文物被非法運往國外。然而,現在有一種說法卻認為,敦煌的藝術品流亡海外、被外國的文物機構所收藏會更加有利於保存,所以沒有必要追回。
對此,趙聲良給予否定,“敦煌被發現於1900年,那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時期。那時候,中國似乎沒有力量來保護這些珍品,所以外國人便趁火打劫,擄走了很多珍貴的藝術品,”趙聲良說,“雖然客觀來說,有些博物館的保存條件確實很好,但這不是理由。這些藝術品的‘主權’是中國的,這一原則是不能改變的。而且現在中國的文物保存技術也越來越好了。”
另外,此次香港書展還舉辦了《人間淨土——走進敦煌莫高窟》的3D立體展覽,展示了數碼化的立體敦煌壁畫、220號石窟立體模型、多幅敦煌石窟外觀及壁畫照片。
這項展覽由香港城市大學互動視覺及體現應用研究室(ALiVE)、敦煌研究院及香港敦煌之友聯合製作、新鴻基地產全力支持。在巨大的360度環迴投影環境內,觀眾有如置身石窟中,一面近距離鑒賞實物原大的壁畫與佛龕影像,一面欣賞壁畫中呈現的輕曲曼舞。
觀眾在約10分鐘的片段中,除了可看到模擬開啟手電筒瀏覽洞穴的情況外,亦可看到放大後的畫面,欣賞石窟內的每個細節。復原後的壁畫加上立體動畫和數碼音效,令石窟仿如重生,充份凸顯香港科技與文化藝術結合的魅力,同時亦讓人思考以先進數碼科技保存珍貴文物的可能性。。
對此,趙聲良認為,“這代表著一個發展傾向。在將來,應該用現代科技將敦煌藝術介紹給大家。敦煌一來路途遙遠,香港的朋友要是想去一趟確實不容易;二來敦煌也歷史悠久,有著自然的損壞;另外遊客呼出的二氧化碳也會加速壁畫的氧化。現在通過數字手段,以3D展示,讓大家看到一種仿真的效果,仿佛身臨其境。這是很好的,它提供了一個(未來文物保護的)發展方向,我們希望這樣的技術能夠發展得更快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