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龍華科技大學講師董致麟(中評社 孫儀威攝) |
中評社廈門7月5日電(記者 孫儀威)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與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主辦的“首屆兩岸學子論壇”昨日在廈門大學召開。在下午的“涉外事務與兩岸關係”分論壇上,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龍華科技大學講師董致麟從威脅平衡理論解析現階段的兩岸關係。董致麟表示,台灣因為中國國力的上升,美國不再能夠完全擔保台灣的安全,而台灣本身也因經濟上的困頓無力再和大陸進行零和式的對抗,因而選擇了依靠大陸而非投入或找尋其他的圍堵大陸聯盟便是台灣最理性的政策選擇。
董致麟稱,面對外來威脅時,並非所有的國家都願意採取制衡措施;更多時候,中小國家可能因為擔心制衡強者需要付出巨大代價,改採推諉卸責(Buck-Passing)或選邊站的扈從政策。自從馬英九總統上台後台北的大陸政策或許也可以用這樣的理論來做解釋。馬總統逐步與大陸簽訂包括ECFA在內的二十五項協定,便是採取“追隨挑戰者”的作為,透過和大陸的各項協定,建立起良好的兩岸關係,因為從先前的美牛以及軍購案的掛勾來看,台灣發現加入以美國為首的政經軍同盟所付出的代價並不會低於與扈從大陸的風險。
董致麟續稱,在分析馬英九時期的大陸政策時,多數是從功能主義或新功能主義出發,強調兩岸間因為低層次的交流與合作可能會慢慢外“外溢”到政治層面,例如王郁琦主委的訪陸以及張志軍主任的訪台。台灣目前遭逢經濟困境的情況下,沒有籌碼再和大陸進行冷戰思維的“零和遊戲”,台灣和大陸的經濟合作是不得不然的結果。但這樣的分析常常忽略了台灣方面的被威脅感,台灣是否在區域經濟整合以及東協加三的壓力下只能和中國大陸進行整合則不無疑問。
最後董致麟總結道,從威脅平衡的觀點,選擇扈從或聯盟就必須確定威脅的來源以及政策選擇的利益。台灣生存的威脅非常清楚的是來自對岸,所以對台灣而言就應只就國家利益作為政策選擇的依據。因此,本文從現實主義的角度分析,台灣即便對中國大陸仍存有一定程度的威脅感,對於台灣而言與大陸的整合可能並非是迫不得已,而是台灣戰略思維改變的結果。也就是,台灣因為中國國力的上升,美國不再能夠完全擔保台灣的安全,而台灣本身也因經濟上的困頓無力再和大陸進行零和式的對抗,因而選擇了依靠大陸而非投入或找尋其他的圍堵大陸聯盟便是台灣最理性的政策選擇。
本屆學子論壇的主題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青年學子的夢想與行動”。近70位兩岸青年學生與近40位兩岸關係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共商兩岸議題。同之前以專家學者為主角的兩岸論壇有所不同,根據議程,本次論壇的主講人系兩岸青年,而專家學者們則主要負責點評。論壇議題覆蓋兩岸政治、經濟、歷史與文化。除了大會發言外,論壇還設六個分論壇:涉外事務與兩岸關係、政治文化與社會運動、政治制度與政治發展、兩岸經貿與經濟發展、文學思潮與歷史文化以及文教交流與社會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