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生劉海潮就台灣“反服貿”事件發言(中評社 孫儀威攝) |
中評社廈門7月4日電(記者 孫儀威)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與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主辦的“首屆兩岸學子論壇”今日上午在廈門大學召開。
本屆學子論壇的主題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青年學子的夢想與行動”。近70位兩岸青年學生與近40位兩岸關係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共商兩岸議題。同之前以專家學者為主角的兩岸論壇有所不同,根據議程,本次論壇的主講人系兩岸青年,而專家學者們則主要負責點評。論壇議題覆蓋兩岸政治、經濟、歷史與文化。除了大會發言外,論壇還設六個分論壇:涉外事務與兩岸關係、政治文化與社會運動、政治制度與政治發展、兩岸經貿與經濟發展、文學思潮與歷史文化以及文教交流與社會發展。
在上午的大會上,九位來自兩岸的青年學子就兩岸政治、經濟、教育、歷史等話題發表了演講。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劉海潮就台灣“反服貿”事件發言,剖析了“反服貿”背後的原因以及對台灣與兩岸關係的影響。
他認為,之所以會爆發“反服貿”事件,以及台灣學生會成為“反服貿”的“先鋒軍”,原因主要有三:其一系對台灣未來發展的社會焦慮;其二系對大陸競爭的某種不自信;其三系受統“獨”議題的過度操弄所致;其四系對黨派私利的厭惡反感所致。
另外,“反服貿”事件也折射出了台灣當前政治困境:首先其凸顯台灣政體中的行政立法僵局。在“反服貿”過程中,台灣政體結構中主要權力主體之間在溝通協調和危機處理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制度缺失,進一步加劇了行政低效和社會不滿情緒;其次展示了台灣社會民主與法治素養淺薄,在“反服貿”事件中,民主與法治精神缺失成為台灣社會需要面對的深層問題;第三系暴露出了台灣社會的政治信任不足,在“反服貿”運動中,台灣社會在涉及兩岸議題上暴露出相當明顯政治猜忌現象,反映出台灣的政治生態處於非此即彼的對立狀態,導致執政黨及其政府的政治權威並未得到真正鞏固。
劉海潮也列舉了台灣“反服貿”事件造成的若干影響。第一,直接導致服貿協議的暫時擱淺服貿議題在台灣掀起軒然大波,在短期內已經造成該協議難以在“立法院”順利通過的客觀事實。第二,間接影響兩岸關係的發展速度,在“反服貿”事件中,台灣學生抗爭直接訴求對象是馬英九當局,但也間接地向大陸政府表明了其立場和態度。因此,這種抗議活動會對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造成一定影響。第三,潛在危害台灣經濟的長遠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