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26日電/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施蒂格利茨最近的一篇文章稱,“中國世紀”已經開始,美國人應該把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新地位視為一種警示。
日本《外交學者》1月23日載文《我們生活在“中國世紀”嗎?》,文章說,在把中國當作世界領袖之前,應該先搞清楚三個問題:第一,中國真的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嗎?如果是這樣,中國為什麼對這類報道如此不安?第二,中國世紀真的到來了嗎?用國際關系行話來講,我們看到美國和中國開始進行真正的權力轉移了嗎?第三,中國是否開始通過其外交和軍事行動來挑戰美國?一個相關的問題是,中國真正尋求發揮什麼樣的國際作用。
中國不願“被第一”
讓我們先來看看,中國為什麼不喜歡那些聲稱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報道。一般的看法是,中國試圖避免因接受第一的新角色隨之而來的代價。正如施蒂格利茨所指出的,這些潛在的代價包括“向國際組織提供更多的資金”,在“氣候變暖等問題上發揮領導作用”的壓力。另外,中國可能會擔心美國對這一變化的反應。
然而,也有與這些說法相對的。首先,中國對國際機構採取了非常積極的態度,近幾年中國參與政府間組織的行為越來越多。以聯合國成員國會員費為例。從2006到2007年,中國繳納的成員國會費增加了42%。在成員國會費的比例方面,中國從2005年的2%增加到2014年的5.1%,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增加了一倍多。
至於中國不願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發揮領導作用,這也在發生改變。2014年聯合國氣候峰會期間,中國自願承諾到2020年將其碳排放強度較2005年的水平減少40%-45%。至於美國對全球第一的心理成見,中國根本無需總是擔心美國暗示的訊息。這也不是習近平的領導方式。
那麼,為什麼中國不願意接受那些調查報告的結果呢?這需要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中國真的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嗎?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稱,中國2014年總的GDP為63.65萬億人民幣(10.4萬億美元)。這一數字僅為美國2014年GDP的58%。鑒於這一事實,中國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可信性和適用性提出質疑。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20日在記者會上對這些問題作出了解釋,他對決定相對價格的商品的選擇以及這種價格比較的適用性提出質疑。除了購買力平價的問題之外,還存在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無論中國的經濟產出規模有多麼龐大,它必須要均分的,不是被1.26億(日本人口)均分,也不是被3.15億(美國人口)均分,而是被13億人口均分。
由於中國不相信購買力平價的計算,所以它不接受中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的說法。在中國媒體的報道中,這種情況被描述為中國“被第一”。中國想要全球最大經濟體這個虛幻的榮譽嗎?那些真正了解中國的人應該知道,答案是否定的。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得出的數字或許會成為某些報紙吸引眼球的頭條,但不要過於認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