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話中的印尼-馬來語借詞大多是熱帶的物產和器具,也有些日常生活用語,有的至今在沿海閩南話還在使用,如:五骹忌(不露天的走道)、沙茶、洞葛(拐杖)、雪文(肥皂)等等。
在菲律賓語中,閩南方言的影響也很大。在菲律賓他加祿語中,有許多詞匯來源於中國的漢語,其中不少是來自閩南語。如 tokwa(豆幹),caipo(蘿蔔幹)等,就是源於閩南話。在東南亞其他國家的語言中同樣也可以找到閩南方言文化對當地語言文化影響的蹤跡。
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閩南方言文化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東南亞各國,留下了中華民族和沿線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永恒記憶,而海上絲綢之路多元文明的交匯,也不斷鍛造和豐富了閩南方言文化。閩南方言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傳播、交流與發展過程,對當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外人文交流仍具有其歷史借鑒意義和當代現實價值。
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聚居著大批祖籍為閩南的華僑華人,他們不僅是中華文化在海外的主要載體,更是中華文化現身說法的傳播者和促進中外文明交流融合的橋梁。隨著自身生存與發展環境的改善,閩籍華僑華人已日益融入其住在國的主流社會,不少人還在當地具有重要影響。他們既傳承具有中華文化特質的閩南文化,又與當地多元文明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住在國華人文化,成為所在國多元文明的組成部分。如果說,閩南文化曾經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隨相伴了數百年;那麼今天,“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為閩南文化進一步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