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13日電/首屆兩岸和平論壇12日在上海落幕,13日出版的台灣主要報紙用較大篇幅進行了報道,介紹首次大規模兩岸民間政治對話取得的成果,其中著重聚焦論壇建議促成兩岸領導人會晤。
據新華社報道,台灣《聯合報》、《中國時報》、《工商時報》、《旺報》等以半版或全版篇幅、圖文並茂地介紹《首屆兩岸和平論壇紀要》的主要內容以及與會兩岸人士的代表性觀點。
《聯合報》在“話題版”頭條刊載題為《和平論壇:盼實現兩岸領導人會晤》的報道,導語中指明瞭該報的核心關注點,即論壇紀要中提出兩岸應積極創造條件促成領導人會晤的建議。
該報在一篇述評文章中說,首次兩岸“紅”、“藍”、“綠”學者精銳盡出,“在兩岸和平論壇上,面對數十年來的兩岸政治難題,儘管觀點交鋒中擦出火花,瀰漫一絲硝煙味,但雙方最後仍尋找到共同的認知,也找出待解的歧異點,已是值得肯定的一次試驗。”“從經濟議題走向敏感的政治議題,雙方政治對話中難免擦出火花,但也借此了解彼此之間的距離。”
《中國時報》在“兩岸新聞”版用超過半版篇幅作了報道,主消息稿中說,這是兩岸民間交流廿餘年來,首次有“紅”、“藍”、“綠”智庫參與協辦的和平論壇,也是首次由智庫共同署名發表論壇紀要,備受兩岸關注。
該報另一篇特稿提出:“論壇紀要公開倡議應實現兩岸領導人會晤。這是兩岸政治立場截然不同的學者專家多年來難得達成的一致意見。”紀要雖只是兩岸民間智庫的會議文件或倡議事項,但在兩岸政治話語出現新形勢之際,重要智庫人士所反映的重要建議,相信將成為兩岸有關部門推動的“政策指標”。
《工商時報》在“大陸財經版”刊載了兩篇報道介紹論壇成果,其中引述台灣二十一世紀基金會董事長高育仁的評論:與會學者此次交換意見的政治問題,“均是兩岸20多年來被擱置的爭議。”“這些問題都非常難解決,不是一兩天論壇就能有結果,因此,未來兩岸和平論壇將有常設機構,定期舉辦。”
該報另一篇報道則說:“對於論壇的未來發展,與會嘉賓都給予高度期待,認為作為首個探討政治議題的平台,這一論壇應該形成固定機制。”報道還引述了多位與會兩岸學者的點評,其中,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表示,“雖然不能一天就解決政治問題,但是要創造條件”。台灣政治大學教授童振源表示,兩岸啟動政治談判“短期間條件還不夠成熟,因此,這樣的對話平台有其必要”。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副所長劉相平則表示,“這是一次十分務實的論壇,讓雙方在立場上可以向前靠近一步”,有助於“為兩岸政治問題開出一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