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8日電(記者 楊犇堯編譯報道)美國國務卿克里日前到訪中國,就習近平總書記9月應邀訪美事宜和即將舉行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進行磋商。中國外長王毅對克里表示:“相信你這次是為合作而來,不是為吵架而來。”
日本《外交官》雜誌刊登副主編香農•蒂耶茲(Shannon Tiezzi)文章,分析評論包括藍普頓、夏偉、布萊克威爾以及陸克文等西方“中國通”的近期言論,道出了中美關係處在低谷的原因。文章編譯如下:
對於那些關注中國,尤其是關注中國外交政策的人來說,中國日前在南海問題以及網絡安全所日益表現出的獨斷、堅定和自信,美國政府如何應對將成為中美關係中最值得關注的議題,而由此帶來的一連串連鎖效應將對亞太、乃至全球產生深遠影響。
這場醞釀已久的中美關係辯論,正好印證了兩位美國國籍問題專家,包括外交關係協會高級研究員布萊克威爾(Robert D. Blackwill)和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特利斯(Ashley K. Tellis)近期所發表的一篇《修訂美國對中國大戰略》報告,這份長達45頁的報告於今年四月刊登在《國家利益》雜誌,報告提出,華府幫助中國融入國際秩序的做法將損害美國的國家利益,相反,報告主張美國應聯合亞太地區的盟友對中國進行制衡,並非常謹慎地提到,這種制衡政策強調的是平衡(balance),而非遏制(containment))。
在南海問題上,報告呼籲美國以強有力的措施來應對中國在爭議海域進行的填海、土地開拓工程。
相較以上論點比較,人們看待中美關係的視野和角度總是不同的,前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認為中美避免直接衝突的最佳途徑在於“將雙邊關係建立在穩定而長久基礎上。”也就是說,與其想方設法地制衡中國崛起,倒不如同中國共同建立在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的共同使命,以“建設性現實主義(Constructive Realism)”的視野來看待台灣問題、人權議題以及南海爭議等中美之間長久爭執不下的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