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評深度專訪:親歷者徐江論中韓文化共鳴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8-09 00:18:04


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圖片來源:韓游網)
 
  其實韓國不可能完全拋開漢字,一方面,韓語中有大量的漢語詞匯,只是現在以韓文為表現形態。另一方面,由於韓語同音字太多,易造成歧義,在一些重要文獻文本裡,只用韓語無法精確表述意涵。而數量相當可觀的韓國古代文獻,由於是漢文寫成,對於今天的韓國人來說,已經只是專家才可問津的冷門學問。現代韓國人即使學中文也只是學習現代漢語,且以口語為主。韓國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造成了與民族歷史文化的斷層。

  而去漢字化對韓國人的生活也有影響。韓國地名多用漢字,現在許多韓國人因為不懂漢字,新的一代有很多人只知道音節,而不去關心這個音節的本來含義了。現在首爾著名的繁華區域江南區有一個繁華去處名叫狎鷗亭,這裡數百年前是朝鮮王朝一位退隱的官員在京郊漢江南岸建造的一所郊野茅居,可以望見漢江上飛舞的水鷗,取名“狎鷗亭”來表達自己隱逸心態,狎鷗典出列子,是莊子一類的出世意味,非常風雅。但是現代有的韓國年輕人已經不知道狎鷗亭是什麼意思,在他們那裡,地名只是一個音節,失去了原來的文化意涵。

  現在韓國有學者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有人提倡恢復漢字,但社會回應並不積極,去漢字化仍然是主流。韓國人的民族主義是超常強烈的,未來會否恢復使用漢字,現在還是未卜之數。現在韓國社會上的漢語熱,我個人感覺還是實用主義起主導作用。簡單的說,還是為了找工作、做生意等實際利益。不過即使這樣,有2000多年的交流歷史在,有書同文的歷史文物在,中韓文化相通的血脈是割不斷的。中韓文化交流的發展前景一定寬廣暢通。

  中評社問:在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方面,韓國做得非常出色,有哪些經驗值得中國借鑒?

  徐江:韓國是比較關注保護本國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我的直觀感受是韓國有關方面在保護文化遺產上有兩大特點,一是真的重視,國、道、郡,三級政府關注這個問題,我旅行看到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得是比較好。韓國的國家級文物定的也實在是多,中國文物如果照他們的標準去立項,差不多要觸目皆是了。二是對外宣傳做得好,工作也做得比較早。所以韓國在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上屢屢得手。
 
  韓國好幾個世界文化遺產我都去看過。有的名副其實,比如伽耶山海印寺的八萬大藏經雕版。有的就不過爾爾了,比如首爾南邊的水原華城。水原城城墻有的部分是古跡,但城墻上的城樓都是新修葺的。韓國的古跡有一大特點就是修得太新了。水原華城跟西安城墻可能沒法比,但是水原華城在20年前就申請成功世界遺產。還有慶州的石窟庵,如果放在中國,有龍門、雲岡石窟在,它如何能被世人矚目呢?但是它在韓國,就是佛教石窟裡最好的,申報又早,就成功了。

  中國國情與韓國不同,中國國土廣袤和資源眾多,中國歷史文化悠久,文化遺產之多,實在不是韓國可以望我項背的。但是以前確實不夠珍惜,相對而言的財力投入可能也不是很高。上面說到如果按照韓國的標準去保護,投多少錢都是不夠的。不過,由於中韓兩國在歷史文化上的相似性,韓國申遺和保護文化遺產的一些舉動,在某些方面確實可以促進中國對本國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讓我們產生一種緊迫感,反過來敦促我們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投入力量。

  中評社問:韓國的多起申遺事件受到國內媒體和網民的極大關注,網友吐槽中國的端午、中醫、印刷術等文明成果被韓國搶走。您如何看待中韓文化之爭?應該如何對待由此引發的民族主義情緒的問題?

  徐江:在申遺事件上,中韓已經有過多次爭議。但是這些並不是國家有關部門層面的爭議,甚至不是專家學者的學術性爭議。這些爭議主要表現在媒體的介入和網民的吐槽。
  
  關於端午節,端午在中國作為節日、紀念日,其起源應該很早。中國的舊曆五月初五是為端午,按幹支紀月日法,是午月午日。在陰陽盛衰說裡,又是陽極之時,故又名端陽。五月,正是仲夏夏至時,天氣炎熱,百蟲蠢動,古人建端午節初衷當是辟邪趨吉。考諸典籍,《尚書》載,中國的曆法在堯時已經發明,據《詩經》,西周之初曆法已經成熟,《春秋》則表明曆法基本定型。中國王朝最關注天下奉正朔,就是要周邊各國也用朝廷頒布的曆法,所以曆法是個公共用品。韓半島何時使用中國曆法,沒有具體記載,前面說到的中國人流入朝鮮三韓,就可能帶去,漢四郡時代肯定由漢朝官府帶入。由於農業的需要,所以即使中國政權組織如漢四郡,退出韓半島,但是,使用中國曆法不會放棄。這麼說,韓半島使用中國曆法也有很久遠的歷史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