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特性
1985年,我夫妻有機會到歐洲。在那裡我發現,歐洲的歷史與傳統文化密切結合,如果把歐洲的傳統文化去掉,這個地方就會被壓縮成一個平面。後來我又到埃及,看到金字塔,發現遺跡猶存,但創造這一輝煌的文化的人群已經消失了,埃及文字也在四千年前就死亡了。四年前我到希臘,在雅典衛城看到雄偉的建築物,但這些都被第三、四世紀的基督徒毀掉。
再看中國,在河南鹿邑太清宮聖母殿供奉著三位聖母,分別是老子的母親、孔子的母親和釋迦牟尼的母親。中國三教可以合一,但西方人信仰的三個宗教卻有衝突。
對比之下,西方人常把多元文化掛在嘴邊,但西方單邊主義的思維方式,可以追溯到文化、宗教和歷史的根源。正如美國理查·塔那斯(Richard Tarnas)在《西方心靈的激情》中講,我們時代最緊迫的問題,就是要尋回我們的根,要發現和整合我們時代種種歷史的淵源,回想當今世界和世界觀的一種深刻根源。
這本書最後的結論是要把西方文化帶回家園。他主要講西方歷史上一系列思想家和哲學家,都體現出男性中心和陽剛的性格。西方文化的男性中心帶來了剛暴的傾向和對外擴張主義,給人類帶來很大危機。以美國為例,它支持獨裁政權,還在全球布滿了120個軍事基地。
老莊主張“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兩個對立面可以相互轉化。他們強調我要站在你的立場看問題,你也要站在我的立場看問題,不能以自我為中心。
特別是莊子,他一直在反對個人自我中心,群體自我中心,國家、民族的自我中心。莊子在《齊物論》中提到“物固有所然,物故有所可”,就是說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存在的理由,每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判斷以及道德理想,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可取之處。
我們要“柔”,不能唯我獨尊和剛暴。老聃貴柔,主張“天和”,“人和”,“心和”。孔子貴“仁”,認為“禮之用,和為貴”。全球化需要有“陰”和“柔”來互補。
創造出輝煌的中華文明的民族從殷周一直繁衍到現在,我們融合了不同的文明,正是因為沒有西方暴戾的文化因子。
|